陈胜男 刘燕 刘庆禹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考诗歌鉴赏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诗歌鉴赏,尤其是送别诗的鉴赏技巧,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鉴赏方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40-0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古诗词教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古诗词鉴赏更是高考的必考项。古典诗词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知识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是中华立国的文化基础。诗者,天地之心也。千百年来,诗词始终是中国人的心灵独白。不论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还是从古典诗词对青年的化育和影响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看,诗歌鉴赏具有高远的前瞻性、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和高考的实用性。
一、传统高考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仅仅局限于会读会写、重翻译分析、轻赏析审美。这种惯性的教学模式往往让课堂枯燥无味,让学生失去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单一,学生变成了课堂上的被动者,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种诗词教学方式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把欣赏课变成了练习课。这无疑会让语文诗词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更使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鉴赏能力及审美深受束缚[3]。
高中古诗词教学应该打破传统诗词教学的局限性,强调多个文本的交流,重视整个交流的过程,并且充分展现诗歌主题内涵的一种教学模式。诗词的主题,通过对整首诗词的具体意象的刻画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而蕴含其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发掘古诗词主题和内涵的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的鉴赏方略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总体来看,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诗主要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将心中的感情赤裸裸地倾吐出来,而不寄寓于景、物、事等;一般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汉代民歌《上邪》,直抒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求及执着的感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5]。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4、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5、想象(虚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6、比喻
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送别诗鉴赏技巧分析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是杜甫写的一首送别诗,怎样才能达到有效鉴赏呢?首先来分析诗歌都应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根据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除此之外,从诗歌的表达之中,可以看出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这就将这首送别诗的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整理,按照这样的思路鉴赏和答题,学生就会在高考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且也学会了送别诗的一般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汤见光,王立人.思"变"方能思辨——从高考语文浙江卷诗歌题题型变化谈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7):26-30.
[2]陈秀芳.把好命题脉开出有效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趋向及教学有效性探析[J].考试周刊,2019(56):33-34.
[3]雷晓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歌鉴赏》专题教学的困惑与探索[J].新课程•下旬,2019(9):125.
(本文为濮阳市2020年教育规划课题“高中古典诗词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