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罗伟玲
[导读] 自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必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终身发展,以及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方式。因此有效教学即包括了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等等。本文围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展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罗伟玲   茂名市第十中学  525000
【摘要】自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必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终身发展,以及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方式。因此有效教学即包括了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等等。本文围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展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74-01

        有效教学理念一直都是教师非常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理念,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素养为主导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展开研究,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对现有的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和设计。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忽视学生主体性
        忽视学生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表现非常明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引导学生高效的接受并理解知识[1]。但是通过教学研究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备课过程中忽视学生学习基础,新课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课后忽视学生学习结果和层次等等,导致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功夫来展开教学,但是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依然停滞不前。
        (二)缺乏教学互动交流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参与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该要本着勤学好问,乐于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和教师、学生交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很少和教师主动交流学习问题,课堂上部分教师唱着独角戏,只顾着自己的讲解,忽视了和学生交流导致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忽视对学生语文思维素养培养
        从语文终身学习发展上分析,随着学习层次的越来越高,语文知识的逻辑复杂性和难度也逐渐增加,对学生的思维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只有在对知识和方法都非常熟练的前提下,才能够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总体来分析就是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利用问题解决方法,分析问题结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发展,依然将死记硬背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导形式,导致学生习惯于机械式的背诵学习,缺乏思维素养,不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导致自主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大大下降。



        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信息机技术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离不开PPT、投影仪和视频等媒体教学形式,所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设计,减少教师在板书上所花费的时间。再加上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内容的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知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动画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等等,这些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的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讲授:《安塞腰鼓》这节课时,学生对:“安塞腰鼓”并不是非常了解,所以直接从课文入手展开讲解,学生未必能够顺利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与“安塞腰鼓”相关的内容,比如发展历史、安塞腰鼓的寓意、安塞腰鼓的过程和特点等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于安塞腰鼓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安塞腰鼓这种艺术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初步了解安塞腰鼓的发展、起源和寓意,为新课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新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陕北人民击打安塞腰鼓的过程,重点突出声音和气势引导学生熟悉表演安塞腰鼓过程的特点。信息技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教学工具,教师应该要在认知信息技术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新课内容展开教学实践研究。
        (二)教学互动为主导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知识以交流的形式在学生之间传递开来。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互动来指导学生展开学习,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开展表演类游戏来展开有效教学。例如在讲授:《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时,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从文章的主体和内容上来看,本文主要陈述了两个观点分别是:“敬业”和“乐业”,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学生支持“敬业”,第二组学生支持“乐业”。随后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寻找与所支持的观点相关的理论和案例,并将其整理出来。第二天新课过程中,教师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组建成五人一组的辩论小组,让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辩论,利用所查找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了知识交流,从课文中和课外资料中寻找到与观点相关的理论支撑,对理解课文内容有重要意义,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教学互动。
        (三)问题情境为主导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导线,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问题主题,有效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答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本文是一篇描景类的说明文,文章通由远及近和细节描写的方式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通过细节描写的形式来展现苏州园林设计师的巧夺天工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注意问题的设计要符合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结合描景类文章的写作手法来展开设计。比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就提出:“如在画中”将苏州园林比作师一幅精美的画,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将苏州园林的整体景色比作一幅山水画,哪些景色可以作为山水画的点缀?学生可以从假山、凉亭、回廊等景物入手展开分析,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调动思维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素养有积极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是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们经常思考的研究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应该要从学生主体出发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金华.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21(13):45-46.
[2]李源.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1(09):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