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刘景莲
[导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新课改也不断深入推进,初中阶段的知识教育、引导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等都存在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安全按照灌输式来完成,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同学们的反馈也比较少。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更加有利于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呈现,同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的思路上具备更高的新意。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全新的主导方式,很多教学

刘景莲   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中学  251700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新课改也不断深入推进,初中阶段的知识教育、引导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等都存在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安全按照灌输式来完成,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同学们的反馈也比较少。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更加有利于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呈现,同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的思路上具备更高的新意。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全新的主导方式,很多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要站在不同的层面来探究,坚持以学生为主,在不同的生活化理念、生活化标准上积极的搜集,让同学们在解读的过程中与自己的生活相对应。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各类案例分析,必须结合时事热点来完成,让同学们进一步关注社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道德素质;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67-01

        引言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阶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教育和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阶段。在初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从而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能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放在同等的高度,让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接受度更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正确观念的树立,以让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顺利。
        1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要点
        随着新课改的力度不断加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能够站在一个科学的思路上来教导,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情感状态做出科学的分析,不要去做傻事,也不要以为的忍让。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校园遭受暴力以后,应该直接报警处理,新的法律规范已经颁布,学生没有必要继续忍让,报警以后可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来获取直接的证据,不需要繁琐的印证程序,所有的一切交给警察处理,不仅公平公正,同时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处理,要得到正确的看待,不仅要求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教师对于学差生的对待,必须杜绝讽刺、挖苦、辱骂的问题,学差生也是学生,他们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不见得道德方面也要接受谴责,教师的有色眼镜问题必须得到教育局的高度关注,否则在未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定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2打造高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使得初中生的个性发展更为多元化,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能够积极地探索出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同时在教学时也要考虑到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需要根据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的不同,能够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教学工作。在课堂的开始,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公益广告或者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反面案例,并里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对其中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指出,分析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科目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3创设情感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与道德与法治力量的共鸣
        个别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照本宣科,通过朗读教材的形式传授知识,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情感以及知识的温度,从而在思想深处认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是冰冷的。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其能用思想规范行为,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
        4实践综合探索
        古人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开放性活动教学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要想让同学们举一反三得到更深化的理解和认知,我们还要能指导同学们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中,挖掘生活中的系列主题来拓展知识探索和体验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出能让同学们充分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成广泛的应用能力。这里以“人人遵守规则”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让同学们背诵“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那同学们不但不能背过,也不能心服口服。我们可以以此为课题,让同学们深入生活来观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有的学习组探究过马路的行为准则和注意事项,有的探究公园、体育馆等公共场合的行为准则和注意事项……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鼓励同学们打开脑洞,思考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规则或者是人人不遵守规则会是什么样?街道上乱做一团,谁都想先走却谁都走不了;教室里七倒八歪,喧闹如雷,课堂根本进行不下去;体育馆,两队为了进球都打的头破血流了……嘿,不遵守规则简直是人间地狱,什么都做不了。最终经过组间信息互通,整合更多资源,认识到人人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获得更多《道德与法制》知识。可见主题探究活动能让同学们完成对知识整合“体验过程——提升经验和情感——自悟道理——规范行为”的过程,通过自己总结取得的成果,也能心服口服,便于及时转化成自身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让学生能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先在思想认知方面加强重视,从而保证开展教学工作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高效学习知识与充分掌握学科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高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6).
[2]谭丽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新校园(学习),20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