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今之轶事 抒人生之幽情——高中古典诗词主题教学之咏史怀古诗鉴赏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高世凯 刘庆禹 宋文飞
[导读]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以“咏史怀古”为内容创作的诗歌主要反映的是诗人在人生不如意时的心境。高中生通过学习这一主题的诗歌,不但有利于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因此,系统地研究“咏史怀古”主题诗歌教学是有必要的。

高世凯  刘庆禹  宋文飞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以“咏史怀古”为内容创作的诗歌主要反映的是诗人在人生不如意时的心境。高中生通过学习这一主题的诗歌,不但有利于培养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因此,系统地研究“咏史怀古”主题诗歌教学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咏史怀古  高中语文  主题教学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poems composed with the content of "chanting history and remembering the past" mainly reflect the mood of poets when life is not satisfactory. By learning poems on this them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n not only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and level of appreciation of poems, but also cultivate their feelings of worrying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teaching of the theme poetry of "chanting history and remembering the past".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62-02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历史如大浪淘沙,古人曾在历史舞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了不少辉煌的业绩,同时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感慨万千。时过境迁,世殊事类,失意的诗人以历史典故、古人事迹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诗便应运而生。
        迁客骚人多以“动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深沉的语言,春秋的笔法”,创造出意蕴丰富、哲理深沉的咏史怀古诗。这些诗是我国古典诗词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多有选入,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学素养和积极进取精神的有力素材。
        一、教材现状分析
        河南省普通高中现行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1——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这些课本收录了很多以“咏史怀古”为主题的古诗词。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杜牧的《泊秦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以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诗人,博学多才,胸怀天下,经历坎坷,多有传世名作。他们或触目伤怀生发兴亡之叹;或对时局不满借古讽今;或境遇凄凉寄托哀思;或人生坎坷抒发感慨……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材比较全面,但也比较庞杂,在具体的编排上比较零乱,缺乏系统性、统一性,没有形成以“咏史怀古诗”为主题的诗歌单元和鉴赏体系。基于这种状况,很有必要重新对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进行整理,以期达到相应的学习体系。
        二、主要研究内容
        写作主题:诗人主要是借历史掌故、历史人物来借史言志,以古论今,抒发情感。有的感慨个人境遇,有的抨击现实社会,“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艺术手法:“古”与“今”的有机结合,让诗人在创作时可采用的艺术手法多样,比如对比、典故、虚实结合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更是诗人常常采用的手法。
        艺术价值:“诗歌”与“历史”相结合,这类诗歌的文学性和历史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诗人们对历史掌故、历史人物的处理往往是“集中一点,深入挖掘”,使得诗歌字少意长、蕴藉深厚。认真学习研究不仅对鉴赏和写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三、教学研究思路
        (一)理清咏史怀古诗的发展轨迹
        东汉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这首诗不仅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咏史诗的先河,而且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西晋左思、东晋陶渊明发扬这一传统,借古抒今,寄寓人生道德和政治理想等。


唐诗人杜甫、刘禹锡等,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咏史怀古诗的境界,李商隐则继承了屈原等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又融合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手法,咏史与抒情进一步融合。
        (二)分析咏史怀古诗的内涵和特征
        怀古诗是诗人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进而产生联想、想象,引发强烈感慨而抒发个人情怀抱负;咏史诗则是评论或吟咏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借此抒发个人情怀、讽刺当世。这类诗的创作一般遵循先叙事后议论的模式,也有一些只叙述历史事实进行对比而不议论的。
        由此可见,咏史怀古诗的特征:主要内容是以古人、古事、古地、古物等为描写对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是历史,“史”与“情”紧密结合;方式是借古说今,诗人不如意时,凭吊历史遗迹,回顾古人的遭遇或业绩,产生共鸣,进而对历史事件的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等发表议论等。
        (三)梳理鉴赏步骤与方法
        1.诵读是感知诗歌情感的最好方法。利用早读和课堂时间,通过视频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篇,做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利用表格直观分析教材中“咏史怀古”主题诗歌的写作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诗篇 作者 朝代 诗歌内容 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
        《越中览古》 李白 唐(盛) 勾践灭吴
        宫殿破落 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今昔对比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唐(盛) 昭君出塞 怀才不遇心忧家国 对比
        《马嵬》
        (其二) 李商隐 唐(晚) 杨贵妃被赐死 论史警世 对比
        典故
        《泊秦淮》 杜牧 唐(晚) 南朝灭亡 论古讽今
        晚唐统治者纸醉金迷 触景生情典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宋(北) 赤壁之战
        周瑜 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触景生情、联想、对比、虚实相生、典故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南) 孙权、刘裕、廉颇
        金兵南侵 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触景生情、典故、
        借古讽今
        《扬州慢》 姜夔 宋(南) 金兵南侵
        满目疮痍 昔盛今衰、黍离之悲
        感时伤乱、伤今怀古 触景生情、虚实相生、对比、典故、拟人、抑扬
        让学生填写表格的分项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咏史怀古诗的书写内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的规律,从而发现咏史怀古诗的内容特征和常用艺术手法等,提高学生鉴赏这类诗歌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对咏史怀古诗进行主题类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这类主题诗词的鉴赏能力,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生理想。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为濮阳市2020年教育规划课题“高中古典诗词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