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陈健
[导读] 本文结合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提出以“问题导向体验悟学”为教学主线的思路,研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策略。解决好教师的导向、导学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参与情景体验应用体验解决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做到强化“双基”,落实“三维目标”,为最终培养学生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开展“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的实践研究,达到教

陈健    自贡市教科所  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提出以“问题导向体验悟学”为教学主线的思路,研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策略。解决好教师的导向、导学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参与情景体验应用体验解决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做到强化“双基”,落实“三维目标”,为最终培养学生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开展“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的实践研究,达到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推动我市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本文结合物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提出以“问题导向体验悟学”为教学主线的思路,研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策略。解决好教师的导向、导学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发现提出问题,参与情景体验应用体验解决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做到强化“双基”,落实“三维目标”,为最终培养学生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开展“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的实践研究,达到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推动我市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关键字:初中物理;问题导向;体验悟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186-02

        通过研究前期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学习方法得以优化,学习质量明显提升。我市某中学九年级通过开展“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实践研究,班级低差率由八年级时的30.6%减少到13.1%,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一定的培养,描述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显著增强。自“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教学实践开展以来,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全市参研教师的课题申报率占比达65%,多人次在省级优质课论文评选中获奖,通过点线面的辐射作用,带动我市教学成绩逐步提升;通过实验研究,对我市物理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更多的教师主动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中,对区域内物理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一)农村初中物理“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教学三原则
        1.针对性原则:设计问题应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和生活实际。
        教师通过系统的分析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设置在课前、课堂、课后进行记录、观察、感受、体验、思考、讨论。区别城乡学生的生活情境提炼构思问题;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预设问题;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设置问题;同一班级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梯度的设置问题;
        2.量力性原则:设计问题难度适中,保证能够通过努力后基本完成。
        一步一步地设计问题,不要试图一下子全部做完。例如《滑动变阻器》的设计思路:电路中灯泡的明暗程度(或收音机音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答:电流。问:哪些因素会影响电流大小?答:电压和电阻。问:电路中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发生改变是因为我们改变了电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问:大家思考在实际电路中改变导体电阻最简便可行的方法是改变什么因素?学生通过讨论基本可以得出最容易实现的操作是改变长度,进而得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改变导体接入电路的长度,为进一步引入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果在课前简单粗暴的把预习作业设计成认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结构,可能对课堂教学起的作用较小。所以量力性原则就是要通过保证任务设置的难度合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主体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索和体验过程。
        我市传统的物理课堂重视纯知识的教学,为了讲的清、讲的多,常常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仅会处理简单的知识性问题,遇到实际问题就无所适从了。例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已经基本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然后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物”和“像”在镜子中表象出来的特征,巩固和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后安排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等。
        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化口头表达,关注难题的解决,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仍有存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市物理教学迈上新台阶。



        (二)初中物理“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问题设计的四个维度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中提炼问题
        从学生熟悉生活现象中设计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例如力的三要素的课前预习作业之一:推开家里一扇门,分别推门边、门板中心、门轴,记录推开门的难易程度。通过问题预习体验为学生打下认知铺垫,改变传统的书面作业对学生产生的应付感,让课堂变得更有亲和力。
        2.从教材内容的背景中提炼设计问题
        挖掘教材内容提炼总结问题,在光的直线传播学习时,将有不同形状的纸板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走出教师观察光下的光斑,月光下的光斑或者日光灯下的光斑。启发思考现象与想想的差异,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少数学校连马德保半球实验都不能正常进行,因而采用简易的生活小实验,把小纸团直接扔水里会浸湿,而将晓纸团放入透明玻璃杯后将玻璃杯子倒扣入水中后在拿起玻璃杯,观察玻璃杯中的纸团是否杯浸湿,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这些实验都是最简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远胜与教师的空洞口述。                 3.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提炼设计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课前预习、课堂情境创设、课后体验反思运用问题的设计均应体现激趣、探索、开放和层次,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可操作性,创设现实和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整合新旧观点和方法,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压强”教学中,用一个气球轻压在一个图钉上,气球一触即爆裂,而将同样的气球压在一大片图钉上,气球被压变形了依然没有破裂,引导学生观察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针对教材分组实验加以补充,改进是“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探索的方向之一,旨在针对农村教学环境,增强教师的实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领悟物理学的方法。
        4.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中提炼问题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物理问题的设计不能一概而论。就学校层面而言,针对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集体备课中求同存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认识水平,在我市选择25个物理实验班中的一半作为试验对象的对比试验研究,观察,记载并总结、分析教学的实施情况。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座谈、讨论,了解新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情况,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总体要求集体备课同中有异,求同存异。
        (三)体验悟学的三途径
        1.课前预习体验:课前通过阅读、讲述、观察、记录、感受、计算、小实验等体验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认知铺垫,增加课堂的亲和力使学生有认同感。减少空洞课本预习增加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预习内容,创新物理预习模式,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2.课堂探索体验:围绕问题开展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共享结论,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在问题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达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参悟知识。
        3.课后反思体验:实践拓展,利用模拟、情境再现等方式完成学习反思和拓展。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计划有策略的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以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吸收和提升。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可以是猜想设计类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参与中亲历思考动手过程,在过程中领悟知识和方法。
        总之,通过理论培训和学习,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探索“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该教学法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中的典型案列,从而总结出转变思路和方法,探索出切合我区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导向 体验悟学”教学法,为我市提高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创设出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云峰.新课改理念下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初探[J]物理教学研究,2017(03)
[2]王海燕.在教学中怎样落实“问题导学” 模式[J]青少年日志,2013(11)
[2]刘桂林.问题导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3(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