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农村畜牧兽医科 130200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就是利用还田机械将秸杆粉碎后均匀抛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少)耕播种,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自推广应用效力来看,该项技术的应用,是农民节本增效、粮食高产增产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后应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播种技术
1免耕播种技术主要内容
依据先后顺序免耕播种技术分为破茬开沟技术、防堵技术、种肥分施技术、覆土镇压技术。地块表面往往存在很多残留的秸秆,一部分秸秆与土壤紧密结合,这时就需要特别的破沟技术来进行开沟处理。播种前土地表面覆盖的残留秸秆可能会对开沟机器造成堵塞,为了防止这种问题影响播种效果,需要在播种时进行防堵处理。免耕播种技术取消了铧式犁地模式,在播种过程中为了避免种子和肥料一次性施入同一土壤层中导致烧种烧苗现象需要将种子和化肥施在下层土壤中让其与种子土壤保持一定间距。此外,还有覆土镇压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壤的密实度而借助镇压轮对土块进行压碎和压实。
实践表明免耕播种技术是一种改良且集约的播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耕作效率,通过把农作物残渣保存在田间而避免水蚀、风蚀想象发生,是一种改良且集约的播种方式。免耕播种简化了作业工序,由于剔除了耕、翻、犁、平地等内容,能够使作物的残茬有效留在地块表面,不仅有利于固定土壤颗粒,还能增强化肥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种子发芽率。
2免耕播种技术发展现状
2.1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会面对跟多未知的问题,免耕播种也是如此。我国耕地分布非常广阔而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地性质、作物品种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单一的技术模式必定不能很好的满足生产需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通过经验积累进一步深化理论分析,通过创新来使免耕播种技术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增加免耕播种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例如,玉米种植时需要将免耕播种技术定位为定期追肥、除草和板茬直播,但在小麦播种时却将免耕播种技术定位为及时播种、开沟去湿。
2.2农机设备需要进一步改进
农机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田种植的效果,而对于免耕播种来说,农用机械具有更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因此对于它们的改进研发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专门的农机生产时不会对地区差异性有太多考虑,在机械技术改进层面的考虑还远远不够,对免耕播种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此外,农户对陌生机械的使用不熟练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之一。
3免耕播种技术推广与应用策略
3.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奠定基础
自以往技术应用推广来看,因推广地块普遍散乱,以小块经营为主,与保护性农耕机体积大格格不入。作业过程中,耕作机具连片作业难度大,降低免耕机的作业效益,影响到农机手使用该技术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难题,有必要加快土地流转,确保连片土地能集中到某个体户或某企业中,以方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示范。
3.2加大惠民补贴力度,激发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的积极性
作为惠民性技术工程,确保后期推广普及效果,更离不开政府的惠民引导。为此,惠民补贴要体现到新机具,要补助到具体的户主身上。
其一,划拨专款,用于购置新机具。以农艺农机需求为调研对象,重点补贴急需的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确保花钱花到位。
同时,专款要体现在各级财政的专项补贴,以确保切实有钱用。
其二,加大补助,落实到推广应用户。出台实施保护性耕作
免耕播种技术补助办法,规定在示范区切实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达13.33hm2地以上的,应该给予平均40元/667m2的补助,连片作业中有几户同时参与的情况,可共享补助金额。实践中证实:只要优惠政策推广到位,民众使用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的积极性会得到大幅调动,将有利于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3.3强化技术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应用
借力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契机,组织建立多个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示范试验区,要以实打实的高产、抗旱、长势旺的成效吸引民众、说服民众。同时,在秋收关键时间点上,多组织现场观摩,再接再厉,不断强化宣传效果,发挥示范带动效益。总之,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力争全域覆盖技术。做到多展示成果,多组织观摩,让群众看、领导看,并能带着群众干、领导干,以辐射带动全市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3.4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为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娴熟地掌握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要点,离不开对民众系统化的技术培训工作。为此,一方面,根据技术推广需要,积极编制《技术培训教材》、《技术推广知识手册》等教材,为技术推广提供实用性强的培训资料。另一方面,根据技术培训需要,多组织专项培训、技能培训等形式,将实用的技术推广到老百姓手中。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每年对技术推广业务骨干,都要组织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加强技术培训考核力度,确保技术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同时,闲暇之余尤其在农忙时节,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走地头,有针对性地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难题,强化技术现场指导作用,为保护性耕作的应用推广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5扩大宣传影响力度,营造配合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推广的社会基础
替换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耕作模式,扩大新技术宣传影响力往往是新导性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一方面,大量印发宣传单页,利用闹市发放材料,扩大新技术的影响面。另一方面,利用好新闻媒介,做好新技术推广的宣传报道。此外,联合好农机生产、流通企业,多组织农机现场作业示范会,以浓厚的宣传氛围引起民众对新技术的广泛关注。
结束语
保护性耕作技术兴起于20世纪初期,它的出现是人们在探索自然规律中获得的一项丰硕成果,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追溯历史,人类自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开始淘汰了传统的畜力耕作方式,转而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翻耕播种技术,但是这也造成了地表裸露、土壤结块等问题,不断地削弱着农业生态恢复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很多地区土地具有潮湿、板结、通气性差的特点。这使得保护性耕作对提升作物出苗率的帮助并不大,因此探索这种问题的破解方法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免耕播种技术逐渐成熟起来。从基本思想上来说,免耕播种技术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地表环境,而在播种时最小程度的翻动土地,进而缓解生态压力。我国在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大范围推广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将展开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丁兆凤.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4):20-21.
[2]张冲,吴努,张延化,等.国内外免耕播种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1-5.
[3]朱瑞祥.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深松技术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6):145-147.
[4]闫宝生.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