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救助工作的原则、方法和作用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孟祥玉
[导读]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扶危济困,帮助城乡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民政局  内蒙古自治区  137713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扶危济困,帮助城乡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实行依法救助、规范救助,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政府主导;统筹发展;规范管理;构建和谐
        2014年5月1日,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始施行。社会救助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等。社会救助是当前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向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维持最低社会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扶危济困,帮助城乡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社会救助工作在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社会救助的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的最后防线。实施社会救助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国家和政府必须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要建立统一管理的领导机制,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调动全社会力量的参与,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慈善事业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事实证明,在国家、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力量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
        公正公平是指在实施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平等、公正、透明。公开政策法律规定,公开审批程序,公开审批结果,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社会救助资金要定期进行审计、检查,确保使用合法、合理和安全。避免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尤其要杜绝贪占、截留、挪用等违规行为的发生。诚实守信是指救助对象在向政府提出救助申请时,应当如实说明本人的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主动接受民政部门的调查核实,不得弄虚作假,防止虚报冒领。
        (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社会救助维护并实现困难群众基本权利的核心内容,要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一直存在着土地就是农民的保障的片面认识,致使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许多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都把目光局限在城市居民身上,造成了城乡的不平等。因此,在制定各项救助制度及救助标准时,应着眼于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救助资源要城乡共享,救助方式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突出城乡不同的特点,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四)依法救助、规范管理的原则
        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制度。公民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依法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是贯彻宪法要求的一项基本职责,绝不是对困难群众的恩赐。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地方各级政府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并结合实际,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二、社会救助的方法
        社会救助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体系,既包括临时救助,又包括定期救助;既包括金钱和物质上的救助,又包括思想、精神上的扶助;既有城乡差异,又有地区差异;既有国家、政府的救助,也有企业、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和个人的捐助。因此,捐助的方法不可能强求一致。
        (一)按照救助时间划分
        1.定期救助。定期救助也称定期定量救助,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对特定救助对象依据规定标准定期发放现金或实物补助的救助。

其主要对象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等。目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根据其家庭人口和家庭收入,参照当地最低生活支出保障给予补助,农村“五保户”和城市“三无”人员的吃、穿、住、医、葬(教育)等基本上是由国家保障。
        2.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指政府对遭遇突发事件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给予的临时性救助。包括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口,也包括因疾病、季节性困难和其他特殊原因影响基本生活的人口。对这类对象的救助,一般是由贫困户提出申请,民政部门审核批准,给予一定数量的款物救助。
        (二)按照救助内容划分
        1.现金和物质救助。现金和物质救助是指国家、政府、社会对基本生活陷入贫困者给予现金或物质上的补助,这是一种基本的救助方式。
        2.精神上的扶助。社会救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应该包括思想和精神上的。如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消除孤独情绪的问题,流浪乞讨人员的精神关怀、思想教育问题,贫困人员的精神激励、自主脱贫问题。对这些问题,政府不可能全部包下来,有的依靠村组安排和邻里互助以及社会志愿者等形式来解决,有的则需要采用专业的方法给予救助或帮助。
        (二)按照救助类别划分
        1.基本生活救助。基本生活救助是指部分贫困人口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贫困,不能保证最低的基本生活水平,国家和社会给予生活上的救助。目前实施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目的就在于保障城乡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
        2.专项社会救助。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因鳏寡孤独缺乏劳动能力等因素外,还有患病、子女教育等许多其他因素导致部分社会成员陷入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困难的境地;因此,国家和政府建立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子女教育救助等救助制度,通过这些救助方法,使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帮助。
        上述救助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合理界定社会救助对象,一些救助对象可以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变化,从救助对象在脱离出来,不再成为救助对象。反之,一些本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个人和家庭,也可以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成为救助对象。其他如自然灾害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救助都是情况各异、千差万别的;因此,在救助方法上必须分类施救,动态管理,规范程序,阳光操作,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健康有序的运行。
        三、社会救助的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障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一)缩小贫困差距,化解社会矛盾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增强和调节收入分配范围的扩大,收入的贫富差距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贫富悬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救助属于二次分配范畴,针对社会贫困群体,提供直接的现金救助或物质救助,使他们的收入得到明显的改观,对缩小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起到明显作用,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二)增强弱势群体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公平
        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实施社会救助,对缺乏竞争能力的弱势群体适时予以帮助,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竞争力,缩小社会成员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使他们重新获得竞争能力参与社会竞争,保证贫困群众在竞争上的公正和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三)促进社会的认同,构建和谐社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社会成员都可能因为个人、自然、社会的原因造成贫困,成为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国家、社会的及时帮助,就难以生存下去。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得不到保障时,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了。政府和社会开展社会救助,为贫困人员提高物质上的帮助,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帮助其摆脱生存危机,有利于弱势群体对社会的认同。社会救助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使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使其能够与全体社会成员一同享受到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由此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社会救助工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