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   作者:陈煜英
[导读]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受个体活动因素的约束。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动摇的稳定、从不巩固到巩固,而且还不断反复变化的过程。教师只有耐心,付出大量的爱,掌握教育的技巧,才能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汕头市澄海区北湾开智小学   陈煜英   邮编:515835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受个体活动因素的约束。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从简单到繁杂、从动摇的稳定、从不巩固到巩固,而且还不断反复变化的过程。教师只有耐心,付出大量的爱,掌握教育的技巧,才能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明理,示范,导行,督促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的工作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他是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过程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在《中小学德育指南》中:“学生要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范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受个体活动因素的约束。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德育工作上重视对孩子进行“心”的教育。只有对学生奉献师爱,才能与学生搭起一座心灵之桥,由行动强化感受,达到教育的实效,切实把爱融入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能使教育在学生身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老师起着重要启发引导的作用,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摸索:
        一、明理导行,规范学生道德教育
        “知是行的先导”,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德育的层次性,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期的重要时期。班主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由自发走向自觉。
        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说理教育,利用班队会课、主题班会,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明确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纳入到遵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上来。以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纪班规》、《防溺水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明理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渗透。每节班会课,我都注意讲究艺术性,尽量避免单调的说教。而是以讲故事、举例子、演小品、谈心声、设擂台赛等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活动中去。如今天某位同学乱扔废纸、随地吐痰、说粗话……这些行为就会在班会课或主题班会上以故事或小品的形式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又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互相监督。这些活动还能让学生感兴趣,又避免了枯燥的说理,一点一滴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安全习惯等,慢慢地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逐步形成道德行为的动力定型,使养成教育获得最佳效果。
        其次是个别谈心,促使学生对道德观念、良好行为习惯认识的进一步内化。有的学生,特别是习惯不好的学生,只利用班会课等常规教育,起到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多下功夫,个别谈心就是其中一个可行的途径。在与学生谈心时,我注意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攻心战术”。以避免“厌、严、批”,突出“爱、帮、赞”为原则,使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原来老师是关心我的、原来我还有很多优点的……”这样教育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有一位学生是转学来的,在原来的学校,小敏是一个令老师特别头疼的问题学生。刚来到班中,就上课捣乱,打同桌同学,说粗话……同学们都避之唯恐不及。批评教育了好几次,效果很差。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小敏待人接物十分热情周到,聪明而且好出风头。同时还了解到他的父亲因病早丧,母亲忙于工作没时间督促教育他。因此,我先以“爱”去打动他,关心他的学习、生活情况,表扬肯定他的优点,针对他的体育成绩好的特点,请他协助老师管理班的课间操和体育课。消除他对老师、同学的敌对心理,师生关系融洽了。再针对他的缺点提出批评并逐步提出新的要求,时时加以督促。慢慢地小敏一点点地改变了,变得尊师守纪,文明有礼,成绩也慢慢提高了。解决了班里的一个“大难题” ,再来引导、转化其他问题生就容易多了。
        二、示范导行,以无声之“语”纠正学生的言行 。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威信极高,教师的眼神、表情、动作、素质、修养等无声语言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良好习惯早日养成,老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往往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不少学生直接模仿老师的行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无声语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自己的言行来矫正学生的言行。



        例如,无论哪一节课,我都注意课前二分钟的处理:进入教室,保持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值日班长报告人数时,我总用双手接过班长递过来的笔,用完后说声“谢谢”,而班长也会说声“不用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和班长身上,看到老师和班长在小事上都注意礼貌用语。在处理班里的事或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也注意多用礼貌用语,时时注意提醒学生讲文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慢慢地班里讲文明礼貌已蔚然成风。
        还有一次,美术课后,我来到教室,发现地上满是剪下来的碎纸屑。上课铃响了,我没有说什么,还是先上了课,课上,利用做作业的间隙,我弯下腰仔细捡起纸屑来,悄悄地,同学们也把小手伸向了地面,展开了一场无声的“战斗”,被老师捡去纸屑的那几位同学的脸红了。第二次美术课后,我又去捡纸屑。几次以后,我再去捡却再也捡不到了,慢慢地同学们都养成了不乱扔纸屑的好习惯。“无声之处胜有声”,教师的无声语言就像一面明镜,使学生们能够时时对照,能够随时发现、并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通过自己的言行身教去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行,让学生终生受用,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茁壮健康成长。
        三、培养正确的舆论,把握教育时机。
        正确的舆论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很重要,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实,一个懂得教育的老师,应该有一种教育的敏感,能够及时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并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做人应持有的道德信念。记得上学期,我走进班级看见墙面上有好几处脏了,于是我开始和学生们谈话,“同学们,我们的教室里的墙壁原本是很光洁的,可由于同学们的不注意把墙壁弄脏了,破坏了那一份整体美,老师感到深深地遗憾,你们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话一出口,立即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来,帮我出点子,我说:“今天放学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值日,验证一下好吗?”顿时,教室里异口同声地响出了一个“好”。放学后,老师亲自提来了一桶水,同学们见状,纷纷动起手来,片刻工夫,教室里恢复了一片洁净。即使在学生犯错的情况下,也不是用简单的训斥来解决问题。而是自觉地把问题当资源,在心灵的对话中进行情感和思想的引导。这样,学生就拥有了自省的空间,为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在培养正确的舆论中,我还采用了以榜样教育和集体讨论的方式。我以英雄模范人物作为学生的榜样,结合本班、本校中模范学生的好行为,好品德来指导学生的行为。而集体讨论则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课间活动时,两个学生争抢乒乓球桌,吵了起来,一个说我先来,一个说我先到,谁也不让谁。我把此事交给学生们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通过集体讨论后认识到: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谦让,可以轮流打乒乓球;另外这种行为会损害了集体的荣誉。两位同学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都向对方道歉。通过学生之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使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纠正,不让它蔓延,让同学初步树立荣耻观念,良好行为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四、诚实待人,学会宽容。
        诚实是做人应有的优良品德,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点。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强调: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诚实守信包括说真话,不说假话、空话,说到做到,不欺骗愚弄别人。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时时做到:在学生某一方面获得进步时,口头表扬,许诺物质鼓励,每一次都要实现,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然后通过讲诚实守信故事,布置、指导学生看相关书籍,从中明白一些伟人是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的。还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周围不诚实而造成不好的后果的事实,让学生深刻体验,明白不诚实的行为是多么让人讨厌,对一个人的危害有多大,从而明白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相待,才能交到朋友,才能让人信服。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在集体生活,日常相处中,我常常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长处,虚心向同学学习,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极力做到求同存异。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因而要教育学生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特别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同时,让学生懂得,不尊重别人,自己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 学生各方面能力,品质的可塑性都很强,这要求老师正面、耐心地引导教育。首先老师应该学会宽容,给学生一片自由宽松的空间。例如:在学生犯了一些天真的错误时,多给予理解、尊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而不是严厉的处罚或者“高压”政策,否则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师生建立平等关系,学生学会了宽容,在际交往中学生也会对同伴们宽容,这样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小矛盾、误会就会很快消失。从而心胸狭窄及好嫉妒的学生会逐渐变得大方、豁达,不再把同伴之间友好的表示看作敌视或蔑视行为,学生的性格、心理发展也逐步健全。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慢慢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广东教育》2019年第8期《运用正
3.面管教念,引领学生道德成长》
4.《汕头教育》2018年第4期《小学思政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