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研究 欧金玉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   作者:欧金玉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以及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认知还不够清晰,有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效率和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小学     欧金玉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每一名学生都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以及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认知还不够清晰,有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信,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效率和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
        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正式的数学学习,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清晰,所以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走弯路,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的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将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对数学进行认识,并且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快速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在动手实践操作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会被激活,思考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动手实践当中,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创建相关的教学情景,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给予评价,使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教学中更加主动。
        一、开展适合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的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就应该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思考,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生活当中,有很多数学的体现,教师需要合理的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讲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体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知识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热点,为学生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况,注重氛围的营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体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先让学生对这个章节需要掌握的公式进行学习,然后教师再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对这个数学知识的实践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再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容器拿出来,学生可以先尝试用沙子把圆柱体容器灌满,然后再将圆柱体里的沙子倒进圆锥体的容器里,看看可以灌满一个圆柱体里的沙子可以灌满几个圆锥体。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实践,并将自己的实践结果和身边的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思考这是为什么,并尝试从两者之间的公式中找到答案。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当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动手实践学习里,有效、适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动手实践变得更加简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促进学生思维上的拓展和发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年龄较小的情况,对小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保证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举手,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进行讲述,然后让学生寻找在计算它们面积的时候,首先需要寻找的计算因素是什么,然后学生可以再进行面积的推导。在学生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可以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对学生给予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动手实践当中。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实践中的效果比较好,教师可以让他们向其他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同时带动其他的学生共同进行动手实践,降低学生的实践难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引导学生慢慢适应动手实践的过程,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法。
        三、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动力
        学生在进行动手实践以后,对自身的学习效果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的动力和积极性不强。对此,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完善和调整。学生在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以后,可以向一些优秀的学生学习,和他们一起讨论、分享自身的动手实践经验,在交流中成长,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发扬,提高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的参与动力。
        例如,教师需要不定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足的地方,教师应该给予应有的意见和建议,而面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色的地方,教师也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的参与动力能够更加强烈。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身在动手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分析,共同寻找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有清晰的方向,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热情。教师在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需要给予每一名学生应有的尊重,保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信心,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
        总结:在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立,使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产生思考,并且进行动手实践,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对数学知识产生自主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上的发散和拓展。教师还需要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时候对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以及不足,对自身的优势给予发扬,对自身的不足给予完善,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
参考文献:
[1]郭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6.
[2]杨成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探讨[J].考试周刊,2021(10):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