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   作者:董丽娟
[导读] 学科素养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理性意识。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董丽娟

摘要:学科素养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形成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身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理性意识。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途径
        当前,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正在各地方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在四川,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经顺利的进行了三年一轮的教学。就目前而言,各地区中考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考查愈发重视。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社会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实际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会从学科素养的内涵和意义,以及怎样增强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作出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1.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新课程标准,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道德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辨是非,明事理,知善恶,讲诚信,让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道德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道德教育,还拓展到公民身份教育,由此上升到社会意识,家国情怀。课程标准将“做负责的公民”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增强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
        第二,法治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更应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尊重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律的尊严。关于法治意识,八年级下册是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专册,其余各册也有涉及、渗透、强化。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孝亲敬长”的内容有关法律意识知识地链接。明确提出青少年要树立法律信仰,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
        第三,理性思维
        初中属于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初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载体,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和时政素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这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重要方式。当然,九年级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和能力较多。
        第四: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已经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显得更为快速。我们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而创新意识是学生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必备的能力素养。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重要意义
        政治学科一直作为学生德育主流培育的基础阵地,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文情怀、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要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路径
        1.强化教师素养,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给学生留下“心灵鸡汤”的印象,重视度不够。他们认为本课程比较啰嗦,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道德法治课程比较抵触。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课下在巩固联系来提高学生分数,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本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积极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理念,适应时代发展。比如教学可以通过举行教师教学交流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共同学习。学校定期召开教研会,备课组会,教师群策群力,共同打造适合学生的课程。
        2.课前新闻播报,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
        学生课下通过电脑、电视、手机关注近期重要的新闻事件,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对时政的敏锐度,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关注和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增强学生感悟
        教师通过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来源于生活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引发学生讨论。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学生往往最讨厌学习法律法规部分的知识,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内容,把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在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结合案例来有效地讲解法律知识。结合最新的社会热点,比如民法典的颁布,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抵触这些行为,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言论,深入理解法律。
        4.注重思辨训练,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所必须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我们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而学生这种创造潜能的激发,需要我们创造适合的探究活动。
        总之,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没有了市场。虽然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教材上的内容实现,但学科素养的的养成却大不相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和优势,从生活中挖掘和收集教学资源,使学生结合身边事例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培养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