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读及操作说明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   作者:宋鹏程
[导读] “四学”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课堂建构要求回归教育本真,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第二中学校 宋鹏程     150525

         一、理念解读
        “四学”课堂的基本含义就是学中心、生为本、求真知。课堂建构要求回归教育本真,尊重学生求知规律,重视教学自然生成,践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四学”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老师、发展师生,学生是多元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长的学堂。积极倡导“三观”,即人本教育观、学本教学观、生本学生观。“四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实现“三个变化”:在学生认知上,从学会变会学;在情感态度上,从厌学变乐学;在课堂质效上,从平淡低效变优质高效。”四学”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幸福教育梦”,即学生体验成长幸福、教师收获成就幸福、家庭享受成功幸福。
        二、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过程就是对事物求真的认知过程。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四学”课堂就是对问题本质揭示的求真过程,自学部分设疑寻真、互学部分析疑探真、展学部分质疑辨真、查学部分释疑明真。
        2.金字塔学习理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与学习方式有关,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自学、互学、展学、查学与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对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四种学习形态。自学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互学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展学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查学具有诊断性、发展性。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课堂要求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而“四学”课堂流程充分体现了学中心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四学”课堂是学案导学学生自学、同伴互学、教师助学的和谐统一。
        三、流程操作
        “四学”课堂环节由“自学、互学、展学、查学”四个模块组成。
        自学:导入、独学;
        互学:对学、群学;
        展学:全班大展示;
        查学:学案整理、反馈检测。
        模块一:自学,包括新课导入和学生独学。
        在教师导入,明确课堂学习内容和目标之后进行独学,完成学生个体自主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个体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独学过程也可以安排在课下)
        (一)新课导入:指的是新课开始前教师的导入,这是“四学”模式的首要环节,重在明确学习内容和需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教师作好激励和唤酲,为学生进入独学环节作好准备。        这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步骤,但时间宜短不宜长。
        (二)独学:指的是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这是“四学”模式的基础环节。独学时,学生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为后续互学和展学提供物质保障,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四学”课堂都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要明确所有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也主要指学生的自学能力。
        操作原则与要求:
        1.学生在自学阶段,要全神贯注,积极投入,做到静、专、思,要实事求是,不抄袭、不弄虚作假,要有自己的独学成果,有自我见解和困惑标记。
        2.教师在自学阶段,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到适时点拨指导,完成第一次学情调查,为学生进入互学提供选择性参考,并对各组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性点评。
        3.根据教学情况和学段实际,独学部分也可安排在家中或课前完成,但要确保独学效果,需通过有效课堂评价和小组建设来引导学生养成高度自觉的习惯。
        模块二:互学,包括对学和群学。
        在独学基础上,对个体和对子互学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通过小组群学达成共识,整理学习成果,标记出小组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
        (一)对学:指学习小组内同质学生的合作学习。对学是同层次学生根据独学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主要包括独学成果的分享,解决独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群学:指学习小组内部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是小组同学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包括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疑难问题的探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合作完成等。同时,群学还要形成组内共同意见,群学在课堂上一般安排在独学或对学之后。
操作原则与要求:
        1.学生在互学阶段,要实现三步提升:收获分享—质疑求证—探究提升。


互学阶段,要求每位学生都是有备而来,踊跃发言,通过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2.教师在互学阶段,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参与到小组同学生一起探究,适时点拨指导,既了解问题的生成情况,也带动小组的研讨氛围。
        3.群学要发挥学科小老师的作用,小老师要通过集中讲解、在练习本上演绎、有效分析、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各对子最大限度解决彼此的困惑和问题。同时,小组长还要收集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学习收获和疑问板书在展示区,并对即将开始的展学进行组内分工和预演
        4.教师在组内群学时,要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或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群学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情况,灵活调整预设的展示安排,以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和方式。
        模块三:展学,即全班大展示。
        在充分自学和互学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70%—80%的知识内容,剩下的共性问题将通过展学来解决。展学也是知识生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全班学生通过交流与质疑、合作与探究,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全班大展示:大展示是”四学”课堂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组内形成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展示过程是解决共性问题和引领提升的过程。解决问题就是要做到共性错误有纠正,共性疑难有突破,课堂生成有收获。引领提升就是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方法思路、规律总结、思维情感的有机统一。
        展示形式:主要有书面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等。
        操作原则与要求:
        1.展示不是对所有自学提纲和自学问题答案的重复讲解,而是对互学和群学中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大展示是一个再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展示要突出“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造性。
        2.学生在展示阶段,要动作迅速、声音适中,分享群学学习收获,充分暴露问题,主要展示学习的重难点、疑惑点、易错点和生成点等。
        3.展示开始前,教师要分别对展示和听展学生从站位、姿式、声音、板书、展示形式,以及展示内容分工等提出具体要求。
        4.展示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有即时性、激励性。做到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达到人人参与评价,以评价促管理的目的。
        5.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智慧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大展示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考停留在浅层次、甚至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教师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展示情况,激励学生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6.教师的主导还体现在对重难点问题和深度生成性问题相对系统讲解策略的把握。依据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不同要求,教师要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对有关问题做好充分预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或无力达到的目标要求教师要主动干预,特别是思路、方法和规律性问题老师还要进行相对系统讲解,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拓展能力。
        模块四:查学即反馈检测。
        达标检测主要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教师既要重视检测题的设计,又要重视对学生检测过程的检查和反思,以便检测出真实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课堂高效。
        操作原则与要求:
        反馈检测一要做到“精选”,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基础的夯实;二要做到“分层”,训练题一般按由易到难5:3:2的结构来设计,以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要“限时”,确保5—6分钟完成,真正做到“堂堂清”。
        四、技术说明
        小组建立和建设:学习小组是“四学”课堂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都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的。无论是预习中的自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质疑、辩论,学习小组和学习主体都形影相随。
        (一)小组的建立
        1.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要求:人员的数量要适当;个性的差异要考虑;组长的作用要凸显。
        (二)小组的建设
        1.文化建设:组名、组训、小组目标等。
        2.评价考核:评价要坚持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以激励为主,弘扬正气,鞭策后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形成个体之间、团队之间良性竞争。评价的要求落实“两个转变”,就是要由原来关        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到“关注有效的学法指导的研究”;体现“六个维度”,即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拓展的宽度、互动的温度、生成的高度。评价方式包括自评、生评、师评。就小学生而言,比较看重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评价应用激励性语言或描述性语言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表述,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