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   作者:陈艳
[导读] 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有效的情景创设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活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陕西省兴平市西城办官庄小学       陈艳

摘要: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有效的情景创设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活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景创设; 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获取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那么如何才能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我认为,教师应重视课堂情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下面仅就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有以下感悟。
        一、情景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形成抽象的概念。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创造性地把教材还原现实生活,让学生真切地置身生活场景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从而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线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西游记》四个师徒中,谁的本领最大?
        生: 孙悟空 !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厉害吗?
        生:厉害!
        师:金箍棒有什么厉害的?
        生:可大可小,会变化。师:哦,那它是怎么变化的呢?
        生:它可以变小放在耳朵里。(教师由此引出线段概念,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短)
        可以变大,从地上直通天上,顶端无限变长(教师由此引出射线概念,一个端点、不能测量)
        放在手心两头无限变长(教师由此引出直线概念,直线没有端点、不能测量)。
        由学生对金箍棒的几种变化形态帮助学生在大脑里树立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同时加深学生对三种线的认识,了解线段、射线、直线各自的的特点,把原先抽象、死板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对学生有趣的电视片段的回忆中,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活动主题,不断获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情景紧贴生活应具有典型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发展。如在教学六年级“统计图的应用”时,我就收集相关资料开展了一节数学科普阅读课的线上教学,带学生们一起探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实时播报中的数学知识。在上课前,把从网络上收集到资料整理好发布在钉钉班群,再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请学生们也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收集。接下来有条不紊地开启线上教学。1、认识疫情地图:在数学里面,它的名字叫统计地图。2、认识疫情趋势图:例如:全国新增确诊/疑似趋势图、全国累计确诊/疑似趋势图、全国累计治愈/死亡趋势图等。这么多趋势图,其实都是数学里统计图的一种,它就是折线统计图。科普折线统计图:它分为单式或复式两种。在疫情趋势图中用到的都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它可以更好的用于两者或多者数据的比较。学生学习积极、对每一个数据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登记汇总。绘制折线统计图时也是严谨,精细。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深刻地体验了作为一个国人对自己国家疫情发展的焦虑及对感染疫情同胞的关心与共勉。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的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的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只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在教学一年级“数的大小比较”时,通过“孔融让梨”的古诗,让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学会谦让,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了“小明过生日分蛋糕”的教学情境,“爸爸和妈妈的蛋糕一样多,小明的蛋糕比爸爸妈妈的少”,给学生建立“一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概念,让学生正确表述:“爸爸的蛋糕比小明的多,小明的蛋糕比爸爸的少”。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比较不同容器中饮料多与少的问题,学生通过把两种饮料倒进相同的容器里来判断谁多谁少。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亲自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整节课全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想跃跃欲试,学习效果好,从而顺利地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课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能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