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展强
沈阳浩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目前,许多景观建设中的植物配置过于急功近利地希望“即时景观”,从而违背植物本身的生长特性,忽略人对植物景观独特的文化层面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古典园林中的设计元素可以作为字词形成相应的空间序列,在这众多的园林要素中,建筑、山体、水体构成基本字词骨架,能营造景观设计的空间感。园林植物以其独特的天然属性,承担着叙事中表情达意的字词部分,在叙事学的某种表达功能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基于对场景、历史、文脉的回忆和设计表达的内容来丰富人们对景观的体验感。但仍需要指出,植物景观营造必须根植于设计者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日常经验的积淀,而绝非堆砌词藻。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叙事性
一、述论
(一)研究背景
植物材料是园林景观营造中重要的物质构成,基于美学原理与地形、山石、水体、建筑单体、道路等要素,通过严谨的空间布置,共同构成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我国著名园林植物学科带头人曾指出:“改善人居环境和国土治理是园林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只有植物材料才能完成这一重大责任使命”。自2000年以来,随着社会、人群对景观的需求急速增加,从而导致在许多植物设计中出现所谓“即时景观”:在相当数量的景观植物配置中,设计师单纯追求短时期内植物个体的形态和色彩效果,而完全忽略其自然属性及其具有的精神及文化内涵,导致国内大部分植物景观设计缺乏乡土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误入模式化设计,从而呈现出“千景一面”的现象。但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园林建设逐渐从传统的堆砌、拼接、组合元素的设计手法转变成追求具有特殊属性、富有情感的景观营造手法:通过巧妙的植物景观设计,从中凝练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的、宛若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园林语素,深化植物叙事性景观营造,从中回味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语汇,从而达到文化共鸣。
(二)研究意义
在古典园林设计学语言中,有着清晰的字、句、段、节、篇、章的层次划分。所以,如何借“讲故事”的手法实现植物景观空间的构建,使场地与使用者之间产生独特的交流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吸取其他学科与叙事性融合发展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景观领域的理论材料,一方面能进一步加强语言叙事学在园林景观方向的研究;另一方面能为当下景观设计营造突破传统设计观念,为进一步升级方案思路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研究目的
随着跨学科的发展,基于文学、美术、电影等传统叙事学衍生发展出了景观叙事这一理论,并与建筑学等相关学科互相融合发展。现拟从园林植物这一极具代表性的设计要素为切入点,以其为中心延伸挖掘出中华上千年的文化语汇,从而引起人的文化共鸣,产生公众文化认同,最后将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去。回顾我国当前的景观设计,大部分植物造景部分存在“趋同化严重”和“忽略地域特征”等问题。在充分认识了解植物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讲故事”的形式合乎逻辑地进行植物搭配,探求有效的植物景观设计。
(四)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阅读法和交叉研究法,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查阅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期刊报告以及相关著作,并进行整合分析研究,拟从横向和竖向多个层次进行交叉研究。
二、叙事性景观
人们自1985年以后逐渐发现了景观元素的空间特性和叙事学的时间特性之间的特殊联系,进而开始从叙事学的角度营造景观空间。从景观空间营造的角度构建叙事性,这正好契合了追求营造具有特殊属性、富有情感的景观研究需求。叙事者、媒介、接收者构成叙事三要素,媒介和接收者的相互关系是叙事的基础。这在设计领域可以找到类似的对应关系:接收者感知景观效果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感知,叙事者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接收者对其作出反应和意识,那么载体就被赋予了内涵价值,具有了叙事性。与文学叙事的二维性质不同的是,叙事性景观具有四维性质,从而被赋予高层次的空间和时间属性。所以,当“读者”身处叙事性景观中感受设计师想要表述的“故事”时带有主观选择意识,是一种更加高层次的解读过程。
三、植物景观的叙事形式
(一)色彩叙事
在古典园林造景中,以园林建筑色彩为主,如营造亭、台、楼、阁等建筑的黛色瓦片、青灰色石块、红色木作、白色粉墙等。以植物材料色彩为辅,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园林意境,续写不同的情感表达。牡丹因其花型硕大,花姿大气,优雅,且花色艳丽,多为正红色,有“富贵花”之称。常与寿石做景观组合寓意为“富贵长命”。象征生活美满、祥和,非常契合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从古至今被视作中国的国花。
(二)姿态叙事
在《说园》中:花木之重点在于其姿态,大部分植物的观赏属性是基于其自身的植株美,如花、果、叶等植物的部分生长特点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美的体验。不仅如此,植物的叙事性同样体现于同类聚集的整体之上。植物的植株形态是单个植物给人的最直观感受的单元。如石榴树的果实因其籽多,古人常将石榴籽等同子嗣,寓意多子多孙。植物景观的叙事过程一方面基于个体局部和整体给予人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基于个体与个体结合形成群体的整体效果带给人的景观体验。如水杉因其树干高大笔直、树形优美、叶片质感细腻,在群体叙事形成水杉林时,能营造出幽深空旷的空间感。
(三)谐音叙事
自古以来,枣同“早”,代表凡事比别人快一步,做事一帆风顺。桂同“贵”,有荣华富贵之意。古人乐于将枣树和桂圆树种在庭院中,寓意早生贵子。“柳”与“留”谐音,李白有诗《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是借折柳之声来抒发作者不愿离乡,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四、植物叙事性优势
园林植物因其相关的历史典故带有相应的文化内涵与共识,而被广泛认为是为景观设计中起着文化符号作用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传统可追溯至先秦美学的“比德”思想。古人常常借植物的性格品质来自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品质与德行。孔子早就在《荀子·大略》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为松、柏定了赞赏的基调,松柏坚毅、耐寒的自然特征正是对应君子持之以恒、远大志向的性格特点。古人有楹联“: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竹子因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生长环境,呈现出竹节中空且节节笔直向上生长的现象,因而引申出“谦虚”的隐喻,赞扬的就是竹子虚心的品格。也常被人比德为坚贞、正直的高尚人格,并被赋予了“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胡杨树因其能忍受住严峻的荒漠环境、恶劣的气候变化,被赞誉为“沙漠的脊梁”,常被人们比德那些在逆境中战胜自我,永不放弃的美好品德。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最为原始的组成要素。一方面,植物的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另一方面,植物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早已被古人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感情。实现景观设计的叙事性表达,植物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当观景人群对植物这一原始要素的感情越丰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就越深厚。
结束语
综上述,建筑设计师巧妙地将蒙太奇空间维度构造手法运用到建筑中,体现建筑的故事性;剪辑师将蒙太奇时间维度构造手法运用到电影剪辑中,深化电影情节的故事性;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材料和别具一格的配置形式,但景观设计师却极少运用植物营造来体现人文情怀,营造文化认同感。运用文献查阅法和交叉研究法总结归纳出叙事性景观特征,以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为切入点,来填补此方向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叙事性应用[J].白丽博.??现代园艺.?2019(16)
[2]探讨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叙事性分析[J].丁强.??住宅与房地产.?2019(27)
[3]论述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叙事性”[J].李雪莲,安新东,传小林.??北方园艺.?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