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2期   作者:夏丕泉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发展,为初中教师校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夏丕泉
        广西容县灵山中学  53750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发展,为初中教师校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教导初中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注重初中生个性的培养,使初中生能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知识学习。较初中地理而言,该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枯燥性,以至于初中生进行知识学习会难以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减慢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速度。对此,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初中地理课堂的高质量进行。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知识;教师;教学手段
        相较于小学,地理是一门全新的中学教学学科,初中生对于知识学习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使初中生的地理课堂学习效率偏低。除此之外,地理学科的知识皆来自于自然世界,其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因此初中生进行学习时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进而导致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会产生少量的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学习个性,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在调动初中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提升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初中生地理素养的稳步增长。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生学习兴趣薄弱
        学习兴趣是影响初中生课堂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能否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意识,使自身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当中。初中生学习兴趣薄弱易导致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存在较强的抗拒心理,不利于初中生的地理素养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生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能力简言之就是初中生对于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能够切实理解掌握的能力,是初中生在课堂学习时必备的基本素质。初中生学习能力较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初中生对于对于地理知识学习效率、学习质量较差。
        (三)初中生学习范围有限
        学习范围即为初中生学习、掌握地理知识的范围面积,是影响初中生地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知识覆盖范围极大,初中生仅学习书本知识易导致地理思维模式呈现片面化发展,使其看待各种地理问题时的思考思路较为狭隘,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初中生夯实、全面地理基础的塑造。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一)使用视频教学,优化课堂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校园课堂是初中生进行知识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氛围对初中生产生的影响就极其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使用板书文字进行知识讲解,难以有效降低地理知识存在的抽象性,从而影响初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视频教学是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地理知识以视频影像的方式进行呈现,赋予地理知识形象感的同时,还可以为初中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观看体验,强化初中生的学习感受。因此,教师可以使用视频教学来优化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多变的天气”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展示。天气与天候是初中生容易搞混的两个概念,教师需要分别进行讲解。天气是一天或者几天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变化,天候则是一个区域内较长时间且经常性出现的大气物理变化。教师在讲解两者却别后还可以为初中生进行具体情景展示,如雨天、雪天、阴天等天气;天候则可以展示一个地区的阴晴、冷暖、干湿等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详细讲述天气符号以及风力符号,将之与具体的天气状况进行结合,既可以加强初中生对于各种天气符号的认知,还可以为初中生带来更加新颖的观看体验。在视频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的真实天气状况进行讲解,既能够让初中生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进行观看学习,还可以结合音效设备的使用优化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初中生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开展小组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强化合作能力
        课堂参与度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表现,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虽然知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传达,但是初中生对其的掌握经常性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难以有效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小组学习是教师提升初中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方式,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在小组中教师不仅可以锻炼初中生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初中生在小组内彼此激励,共同提升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进而强化初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自然灾害”时,可以将班级学生以前后座位分为四人小组,小组内进行合作探讨学习。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它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往往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可以为每个小组分别制定一个学习任务,使初中生在小组内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在一定的时间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讲述,第一小组代表表示:“老师,我们组所讨论的自然灾害是‘沙尘暴’,这种天气是指强风从地面上卷起大量的沙尘,致使能见度高度下降。这种自然灾害产生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树木的滥砍滥伐,降低自然环境植被覆盖率,提高自然环境荒漠化的面积,进而产生妨碍人们视线、影响人们卫生环境的沙尘天气”。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后进行知识讲解,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初中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使初中生切实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而在更为活跃的小组学习氛围中强化初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拓展课外教学,丰富学习内容,扩大学习范围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客观现象更具高度的反应。地理知识教学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初中生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加自主、更加积极的观察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塑造初中生更加完善的地理思维意识。但书本的地理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教师仅教学书本知识不利于初中生全面地理思维的塑造。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拓展课外教学的方式扩大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范围,使其能够在更在全面、综合的课外知识学习中丰富自身的地理知识掌握,进而为初中生奠定更加夯实的地理基础,塑造更加完善的思维意识。
        例如:教师带领初中生观看地理方面的影片,强化初中生对于自然现象的认知。如《后天》,该影片主要讲述了人类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导致北极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流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北大西洋海水盐分间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出现降温、降雪的现象,一度将要重现冰河世纪的故事。通过该影片的观看,初中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全球变暖的危害,使其可以对冰川融化、海啸、暴雪等极端天气形成更加清晰、鲜明的认知,进而提升初中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课外拓展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外优质素材进行讲解,既可以在轻松的影片观看中释放初中生由于学习而产生的各种压力,改善初中生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巧妙的为枯燥的地理知识学习增添趣味性,使初中生能够有效的将各种地理知识进行融合吸收,进而在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中塑造初中生更加坚实、全面的基础与思维。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的教学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的个人情况进行结合,使初中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学习知识,还可以使其保持愉悦心情及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采用多种生动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潜力,发挥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天赋,进而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卢凤琪.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48):386-387.
[2]陈家林.浅谈初中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5(11):246.
[3]保艳茶.初中地理教学应解决的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Z2):5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