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2期   作者:孙利丁
[导读] 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专业模具制造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孙利丁
        浙江省慈溪技师学院  315336
        摘  要: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专业模具制造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具专业学生不仅要求能看懂图纸,还需要熟练使用绘图软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院校培养人才容易忽视应用能力,缺乏对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实现综合提高的培养模式,因此,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从市场化角度出发,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能力本位”的思想,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好地融入。
        关键词:中职学校  模具专业  教学现状  改革建议  重要性
        前言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兼具的操作者。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模具专业人才的摇篮,只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分析可知,学校当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操设备不完善的教学现状,对此,该文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1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 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面临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市场对模具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由于模具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不够,导致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由于我国多数中职学校的模具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队伍还在组建中,多数中职学校的模具专业教师为其他专业转岗。受中职学校对模具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改进,但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中职院校模具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进入企业后,专业能力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由于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学生接触到的机床和系统等教学内容相对传统,实际应用面不广。部分中职院校受设施设备不健全等因素影响,无法展开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理论讲授课程的模式。当前多数中职院校,模具专业选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实践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中职院校强调对机床操作的实际培训,对学生在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机电设计、液压与气动、加工工艺等方面的教学训练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严重脱离生产实际。
        2  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2.1 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受教学体系等因素影响,多数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行任职,缺乏一线工作经验,自身的专业技能也相对匮乏。由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特殊性,要求学校内部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调查可知,当前多数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无法兼具这两项能力。中职学校需要改变教师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教师进行企业生产工艺训练,实现“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强化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构建一支数量充足且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

中职学校不仅需要强化现有模具专业教师的培训,还需要有计划地从企业中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教学培训,帮助他们快速上岗,将自身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学生。提高从企业中选聘的技术人员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派中职学校优秀的模具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师资力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学校还可聘用模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提供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符合教学计划,使更多的技术人员可以成为教师并且完成教学任务。
        2.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設置改革的角度出发,革新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旨在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线的专业人才,重视强化培养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发,提高学生的各项解决问题能力。当前企业需要的是一体化的模具人才,从市场需求可知,模具专业需要掌握设计、加工、安装、后期维护等综合技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时,做好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巧妙结合,以此全面提升模具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模具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删除整理,增加具有实用性的教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实践的磨练,学生可以总结经验,降低学习的差错率。从改革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中职学校需要利用全面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带来直观的印象,帮助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以此提高学习效率。重视模具编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层次。针对手工编程内容,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模拟练习,自己总结编程经验,进而掌握工艺方法。引导学生做好计算机编程,为顺应市场发展需求,通过学好计算机编程,改善机械制造精度,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自动编程软件,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为共建模具专业完善的教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3 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仿真软件不断更新,这也能减少了传统实操训练中带来的安全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地进行练习。加工仿真系统中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操作的实时评价,指出学生的操作失误,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师学会使用仿真软件,能够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加工仿真软件,帮助学生进行机床操作与编程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实操训练的真实感,还能避免操作失误,导致机床器械的破坏。学生们在熟练掌握加工技术的同时,学习到了机械的基本操作,不仅能够降低错误率的发生,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符合当前的教学形态。针对设计类课程,可以利用电脑学习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模具专业从中了解设计到装配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设计作品。利用多媒体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过程,为真实加工操作提供保障。基于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实现人机交互,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动态操作,发散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院校学生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掌握专业能力。中职院校旨在为社会输送专业型人才,其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全面革新。该文以模具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存在的教学模式弊端,并提出最具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以期提高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质量,帮助更多的学生尽早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程帅.精密辊筒模具加工机床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2019.
        [2] 李夕兰.信息技术与中职机械重点课程整合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3] 王茹.基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中职机电教学改革策略[J].南方农机,2019,50(3):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