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敏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镇中心小学 251717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积极推行,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强调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感知与体会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体态律动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实施体态律动教学,能够点燃学生的音乐激情,帮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学习、感受、表达音乐,获得体验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应用对策
作为一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体态律动能通过音乐的律动唤起学生的身体感知,让学生有机结合肢体动作与情感,在律动中获得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提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环境下,体态律动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尤其是在小学音乐教学方面的运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利用体态律动,认知音乐音调
节奏和音调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能很好地表达与体现情感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律动来理解、感受、记忆音乐的音调[1]。对于音乐音调的体现,教师可以巧用肌肉活动,比如:针对2/4拍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轻拍腿来表示弱拍,一只手向上拍来表示强拍;针对3/4拍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各拍一下两条腿来表示弱拍;针对4/4拍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一只手向上拍来表示弱拍,两只手都向下拍来表示强拍,一只手向下表示次强拍。总之,只有保证音乐与动作的一致性,才能将音乐内容进行形象且直观地表现,促使学生在视听觉的冲击下轻松理解与记忆。
二、利用体态律动,感知音乐内涵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与审美情趣,即:引导学生学会歌唱的同时,对音乐的深层含义和背后故事进行挖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理解能力相对有限,不能很好地鉴赏音乐作品,加之对音乐的兴致不高,不愿听讲。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体态律动,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肢体的晃动,从中感知音乐的意境[2]。以《天鹅湖》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跟随音乐晃动身体,对音乐加以认知和感受。
乐曲的第一部分有着忧伤且宁静的音调,在聆听中仿佛能感受到来自公主的哭诉,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乐曲轻摆身体;乐曲第二部分的音调变得激烈且快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快速舞动丝带,对乐曲中激动和热烈的心情进行体会;乐曲的第三部分回归平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放下丝带,对乐曲表达的深情与温柔加以聆听和感受。通过这样的体态律动教学,能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可感,促使学生充分想象,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利用体态律动,掌握音乐节奏
对于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而言,其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节奏教学,这也是构成音乐的重要部分。当前部分教师忽视节奏教学,基本都是以“唱”和“听”为主,影响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掌握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巧妙运用体态律动,引导或鼓励学生实施常规律动,如:准备学生感兴趣的打击乐器,让学生在跟唱或聆听的过程中跟随节奏拍打乐器。当然教师也可以从歌曲的内容出发,开展即兴体态律动活动,鼓励学生用肢体语言进行内容的表达,跟随歌曲节奏进行律动[3]。以《动物说话》为例,该歌曲描述了青蛙、小鸭、小鸡所发出的声音,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动物的声音、形态进行模仿,在此基础上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跟随音乐的歌词和节奏做动作,在模仿和动作中摇晃身体。
四、利用体态律动,诠释音乐风格
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重点,这是因为其与体态律动相互融合,能通过体态律动进行风格的诠释。例如:针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时代背景,让学生反复聆听,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音调、音色、力度进行感知,然后通过体态律动来体会作品的深层内涵。当然体态律动也能帮助学生对不同作品表达的不同情绪加以把握,如:聆听相对悲伤的音乐作品时,可以进行摇头、闭眼等相对平缓的动作;聆听比较欢快的作品时,可以进行摆臂、拍手等相对欢快的动作。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音乐作品,活跃课堂氛围,打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
结束语:
综上言之,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属于教学创新之举,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体态律动,引导学生认知音乐音调、感知音乐内涵、掌握音乐节奏、诠释音乐风格,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音乐知识,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汉琳.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黄河之声,2020,(4):115.
[2]邢金苗.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12):158.
[3]王丽彩.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