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思函 刘莉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 408000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学校开设音乐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生学习音乐可以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增强自己的乐感,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中学音乐教师需要给中学生营造一种美妙的音乐课堂的氛围,让中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音乐的熏陶和洗礼,启迪智慧,净化心灵,这也将形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以拓展兴趣为动力的以人为本的引导式音乐鉴赏课的开展,在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音乐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以中学音乐为载体,结合教师的亲身实践,对塑造核心素养——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详细的个人观点说明与探讨。
关键词:中学音乐;核心素养;教学现状;教学模式
中学音乐教师要增学生的兴趣,在课程的设计有趣高效的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教师要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为中学生提供不同的乐器,为中学生开展视唱练耳练习,为中学生增强文化的熏陶以及为中学生构建合唱化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丰富的音乐相关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目前中学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应该具有正确的态度,一些中学生在上音乐的时候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认真的学习音乐,更多的是把音乐课当做放松消遣的一种途径,而不是真正的投入音乐当中。而且,一些年轻的教师可能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鼓励较少,批评较多,这样会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降低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师需要自身有较强大的乐理知识与演唱功底,这样在进行教学时才能自然、高效,为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教学形式上,一些教师多机械性教学,对于歌曲、乐曲直接给出,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的自己练习,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如果把音乐作业当成任务来完成,课堂效率也会变低,这说明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
二、塑造核心素养——中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
(一)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力
中学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作为课堂的导入部分,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中学音乐教师要运用地多媒体等科技的教学设备来引导学生学生,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美,更要感悟到合非同一般的魅力。教师可以设计微课音乐教学,依据学情进行课后习题布置、作业评判、知识拓展等多重的教学环节,微课的教学特点概括来讲就是短、平、快,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备课将音乐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必须依据歌曲的思想感情、速度、力度、风格以及轻重强弱变化等不同内容,构建一个形象的音乐教学场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力。
例如,在讲解《京腔昆韵》之《唱脸谱》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就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戏剧表演不仅是一种表演剧目,更有许多深意,学生可以像戏剧演员一样的认真学习其中的艺术精神,提升自我人格精神的塑造,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构建课堂,以视听俱佳的形式让学生赏析京剧的流派与名家,并为学生提供服饰,让学生了解生、旦、净、末、丑,知道唱、念、做、打,模仿京剧演员的动作和神态,体会京剧的魅力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学生的多元音乐审美能力。
(二)为中学生提供不同的乐器,增强学生的音乐律动感
中学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乐器,让学生在亲自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感知律动和节奏。音乐课堂准备的乐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对于过难的乐器不好掌握,如果教师为学生准备比较难的乐器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增添心理负担。中学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如手鼓、手铃等简单的练习节奏的乐器,教师自身可以运用钢琴、吉他、手风琴等为学生进行伴奏,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多深入的体会。乐器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律动,律动即音乐动作,是指个体在音乐的伴奏下,依据音乐类型的不同,来有规律的反复的做每一个动作或是一组动作,律动体现了音乐的类型、节拍、速度等性质。律动”教学赋予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快活的心情,学生学习并掌握律动可以提升其乐感,感受律动之感。
例如,在讲解《百鸟朝凤》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就为中学生提供不同的乐器。我鼓励学生模仿鸟鸣的声音,学生用声音以及动作模仿、表演各种鸟的鸣叫和形态,之后顺利导入新课。我为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唢呐,指导学生认识唢呐及常见的中西乐器,体验唢呐的音乐表现力,学生学习唢呐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熟悉唢呐的构造,从而吹奏出更好的乐曲。乐器加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提升了中学音乐课堂的乐理性,使课程质量更高。
(三)为中学生开展视唱练耳练习,确立学生音准和发声
中学音乐教师要科学指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视唱练耳学习,提升学生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和爱心,视唱练习是一种基础性的练习,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中学生的听音、节奏、视唱练习,学生的练习要有节奏,每次课按照合理的教学流程来,保证教学的强度,保障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得更准确的音准高度和音调把握,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积极的范唱,提升学生的唱歌水准,增进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视唱练习了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人为本,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嗓音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升每一个人的音准与素质。
一些学生听辨能力差,音调难以掌握,这都是因为学生的缺乏相应的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缺乏训练就难以养成良好的音乐习惯,音调的养成需要正确合理的视唱练习,音乐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听音、节奏、视唱练习。
(四)为中学生增强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音乐学科素养
学生学习的歌曲不应该是“口水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了解歌曲的内涵,懂得作者所处的社会状况、历史文明以及政治经济,这些其实都反映在歌曲中。音乐教师要将文化知识内容渗透到课堂中。在一堂课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作品背景,尤其对于一些由传统诗词改编过来的歌曲而言,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诗歌本体,在在为学生播放音乐,形成音乐学科、语文学科的层次性学习。又比如再介绍一些民族类的歌曲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来源,这样学生的鉴赏音乐的能力就会不知不觉的增长,并对歌曲有了纵深的了解与认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解《乌苏里船歌》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为中学生增强文化的熏陶。我开展了小组的音乐鉴赏交流会,在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了解。教师可首先为学生讲解《乌苏里船歌》的来源,这是一首赫哲族民歌,乌苏里江是黑龙江省的一条支流,它是中国与俄罗斯的交界之河,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黑龙江特有的物产、地貌、文化,以及俄罗斯的“战斗民族”文化,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歌曲,感受《乌苏里船歌》代表的人们对新生活的喜悦之情。文化渗透的中学音乐课堂,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感知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音乐学科素养。
(五)为中学生构建合唱化实践,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中学音乐教师要努力优化演唱化的音乐教学课堂,让学生理解何为“表演”,要在演唱时加入一些表情与动作,丰富歌曲内涵。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掌握节拍,抢拍或者慢拍都不能正确的演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音阶的练唱教学,即1-|2-|3-|4-|5-|6-|7-|1-||,完成整个发声的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范唱,指导学生保护好嗓子。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集体观念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参与合唱形式的比赛,增强学生的胆量, 让学生在合唱中理解个人与他人演唱时需要进行的配合之处,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合唱的比赛,学生参与竞争时会更认真,而且这非常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讲解《难忘今宵》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就为中学生构建合唱化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唱的小组,组织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唱,学生可以分成不同声部,不同的声部有不同的人来进行演唱,学生在唱歌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教师要进行总体指导,还有分别指导,“难忘今宵,难忘今宵。”,学生在演唱时要注意每一个转弯,大家配合好合声的部分,注意对主旋律的掌握,准确的运用情感,感知这首歌表达的留恋之情,以及对于祖国昌盛的向往。在有序的合唱中丰富学生的律动,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实践。又例如,在讲解《东方之珠》这首歌曲时,笔者就为中学生构建合唱化实践。我播放《东方之珠》的MV请学生们欣赏这首优美的歌曲并展示李记小吃、维多利亚港以及繁华的商业街道的图片,引入歌曲的名字,东方之珠,让学生们因为对歌曲有所了解, 之后教师进行了系统的歌唱的练习,这首歌学生们都熟悉,教师首先为学生进行音频的播放,然后为学生进行范唱,对于每一句都应该进行良好的控制,气息、音高,以及歌词的咬字等方式。在平时,中学音乐教师可以开展合唱团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师要合理开展教学课堂,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生正处于“可塑造期”,教师应该增强对其音乐素养的提升,从本质上增强音乐课堂效率,扩展学生的音乐内涵,感知更多的音乐学科的知识,在中央不断加快推动现代教育的前提下,中学的音乐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方式和其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注重其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性能力和艺术素养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蒋艺慧.提中学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2(08):114-115.
[2]赵健美.新体系音乐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知识文库,2015(05):146-147.
[3]原海荣.对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分析[J].文化产业,2016(06):147-148.
[4]杨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