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黎思函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 408000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生成。在素质教育强调五育并进的过程中,教师专注中学音乐作品中内涵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蕴,在教学过程中挖掘音乐对个人修养及思想品质内涵的积极影响,同时积极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在发现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教师遵循相应的原则开展针对性地教学引导,由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中积极学习音乐知识,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充分提升。
关键词:中学音乐 核心素养 有效对策
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看到应试教育背景下音乐学科被边缘化的现状,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育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积极作用,对学生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辅助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让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教师可以在明确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价值前提下,从明确教学目标,促使教学有序进行;先进手段辅助,渗透相应音乐文化和挖掘美育作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有效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培育。
一、中学音乐渗透核心素养的问题所在
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校的音乐教师要么身兼数职,要么一人带多个班级,由于专业的音乐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备把握音乐教学目标,备课困难,导致他们在教学时完全照本宣科,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往往在课堂中是让学生听音乐,简单给学生讲授相应的一些唱歌技巧就组织学生进行乐曲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宰,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习音乐知识,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且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音乐课堂毫无趣味性可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而抱有应试教育思想的教师,在短时间内若想改变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是不现实的,需要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素质教育理念给他们去转变教学思维,所以依然有部分教师认为音乐是副科,不作为中高考考查科目进行考核,因此平时就仅仅停留在听唱的教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育和创新创造力提升不够重视,这也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低迷的原因之一,这种忽略了“以美施教”的教育方针教学,使得学生无法有独特的审美享受,无法增强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导致学生审美及音乐表现力无法得到提升。
二、中学音乐渗透核心素养的必要意义
首先,音乐学科对学生而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通过音乐的鉴赏教学和演奏指导让学生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高品质和高水平的耳濡目染的欣赏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中学阶段的学生心智逐渐深处,很容易就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其次,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得以发展,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强化记忆力,通过鼓励学生创编音乐有效培育学生的创新力,因为每个学生对音乐的见解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见解在沟通交流与互动中能够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音乐创作中让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发展。最后,音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在现代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其他学科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外,还能够在音乐艺术课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教师在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意义,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充分发展。
三、中学音乐渗透核心素养需遵循原则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遵循主体性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探究音乐知识,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能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探究音乐知识。其次,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情感体验的原则渗透到音乐审美教育中,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关注中学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专注音乐的独特审美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心去“触摸”和聆听、感受音乐,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后要能够解析作品想要传递给人的真实情感和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渠道鼓励学生鉴赏音乐;再次,教师在课堂中还要能够始终关注自身的角色地位,要能够采用诱导启发的原则实施教学,因为青春期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情绪不稳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还要能够关注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不同教学方面入手引领,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和理解音乐知识,给学生营造融洽的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励他们感受音乐独特魅力。
最后,教师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当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后,教师要能够关注班级学生的天赋禀性,针对他们在音乐方面表现的不同水平,开展分层教学引领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不同层次的进步。
四、中学音乐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促使教学有序进行
中学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处于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学生已经经过了小学时期的懵懂,慢慢变得成熟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以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情感共鸣的唤醒,由此在无形中给学生渗透核心素养价值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关注音乐欣赏曲目时,要能够对每个单元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同时将三维教学目标和价值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为学生的课堂教学增添亮丽色彩。比如,在教学《黄河船夫曲》这首曲子时,教师就可以在引领学生鉴赏乐曲时将情感目标设定为:向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致敬,学习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课堂中赏析歌曲时,教师针对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赏析不到位的情况积极寻找原因,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目标优化教学环节,给学生介绍20世纪黄河一带船夫的工作情况,以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示船夫艰苦劳动的场景,拉近学生与歌曲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价值理念。因为每首音乐作品的价值理念不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升华情感。
2.先进手段辅助,渗透相应音乐文化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的深化推进不仅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转变,同时科技的进步发展也使得学生在教学工具辅助和教学方法方面有了更多有效的荀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形式给音乐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能够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课堂中,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究音乐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展教育资源,开阔知识视角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音乐文化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表演,呈现音乐背景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近距离去体验音乐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在画面与声音的结合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冲击,促使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充分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培育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比如在鼓励学生欣赏《十面埋伏》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十面埋伏”的典故,在历史知识的传递过程中鼓励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闭眼展开想象,对当时的画面及情境进行虚拟再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结合相应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内涵的情感及文化,促使学生在巩固音乐知识的前提下置身于歌曲营造的氛围中,由此更好地把握音乐鉴赏水平。
3.挖掘美育作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体现人类情感和生活的艺术,音乐作品中内涵了对美的诠释与表达,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他们对美丑、是非有自己的辨别力,在实际阿囧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为了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美育作品,通过鉴赏感知鼓励学生积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及节奏,让学生在美妙的音律环境中受到音乐作品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审美感知过程中得到自身审美素养的有效提升。比如,在教学《西出阳关无故人》歌曲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发展情况,通过古诗词的音律、意境美分析,了解诗词内涵的音乐特征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歌曲,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歌曲中的别恨离愁情绪,又粗能够强化学生的鉴赏理解力,促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充分的进步发展。又如,教师在教学《独特的民族风》时,在完成音乐作品的赏析后,为了促使学生的审美建立在想象之中,教师可以在代表性的民歌聆听及对比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其中内涵的情绪,然后教师可以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旋律展开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民歌音乐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想象自己遨游在大草原中,由此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鼓励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在不同教学手段的优化创新中实现音乐课程的高效构建。
参考文献:
[1]宋瑞兰.浅谈音乐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3):60-61.
[2]张晓燕.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7,37(15):144.
[3]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9-13.
[4]韩宏.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J].音乐天地,2016(0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