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
陕西省榆林市第三中学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并超越自我,因此要求教师针对每节课程都能深入研究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反作用力。
二、重、难点分析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不仅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而且为解决力学问题,转换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宽了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是牛顿物理学中不可分割了重要组成部分。
2、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有初中阶段已经学了一对平衡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误认为是平衡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强调与纠正,因此,我们要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同质性、异体性、同时性,理解的非常透彻。
三、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
(演示)用两块海绵相互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
(演示)两个吹起的汽球互相挤压,它们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
师: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力的定义了,那么力是怎么样定义的呢?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作用。
师:什么是相互作用?用通俗的语言描述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甲对乙有作用的同时,乙对甲也有作用。
板书: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互作用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总结实验现象:
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并且是同时发生的,物体间这一对相互作用力通常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问题:知道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后,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实验方案:
两个弹簧测力计连结在一起,用手拉弹簧测力之前,两数均为零,说明两测力计无力的作用。
实验结论:三次示数都是相等的。
小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发生两个物体之间的一对力。
任一物体既是对另一物体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另一物体作用的受力物体。
在这对力中,任何一个力都可作为作用力或者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公式表达为:F=F’
理解:定义中的“总是”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成立。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效果,不可抵消;
3).具有相同的性质;
4).具有同时性,即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5)
等大、反向共线、同性、同时、异体.
想一想
人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
人吸引地球的力
手给桌面的压力的反作用力?
桌面给手的支持力
(三)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问题1、什么是平衡力?
学生: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问题2:手竖直握着瓶子,静止时,瓶子的受力中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力?有几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画表格引导学生进行填写。
案例:一个水桶吊在天花板上,试证明水桶对绳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根据平衡得:T=G(大小)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T=T’ (大小)
所以:T’=G (大小)
板书: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公式表达为:F=F/
3、属性:等大、反向共线、同性、同时、异体。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
结语:本节课在初步认识力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出了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即牛顿第三定律,本教案设计从实验入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突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