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河南省 驻马店实验小学 463000
摘要: 经验性、概括性、渐进性、过程性是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合理启发学生在已有几何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知识;充分关注学生几何思维的实际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实践活动;恰当把握几何"过程教学"的实质,突出课堂教学的数学味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教学策略.
关键词:空间观念
实验稿总目标就提出了要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空间观念成为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新课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空间观念进行了描述: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在脑海里搜寻所上过的课属于空间观念类的有一年级的图形的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二年级有观察物体,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现象。三年级的位置与方向,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四年级的平行与垂直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画对称图形及平移后图形等。还有五、六年级的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每一学段都安排了“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目标,这些课程都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是通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逐步形成的。它的发展是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是一个由低到高向前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如平移的教学,二年级先感知现象,四年级要画平移图,观察物体的教学二年级观察实物,感受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形状,四年级进一步观察立体几何图,并会画出从不同的面观察的平面图。)学生的几何学习是有序的、有层次的,是不连续的过程。荷兰学者范.希尔的几何思维体系是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他将学生的几何思维发展分为五个层次:直观化、描述和分析、抽象和关联、形式推理、严密性和元数学。在教学时,我们需充分考虑学生几何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教学。
经验性、概括性、渐进性、过程性是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合理启发学生在已有几何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知识;充分关注学生几何思维的实际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实践活动;恰当把握几何"过程教学"的实质,突出课堂教学的数学味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教学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并认识图形、模型和实物。能观其外形,触其表面,读其名称,分辨其特征,分拆重组,进行分类。
教学中重在做到以下四点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事物和几何图形。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是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2、加强实验操作,获得直观感知。
学习中,活动的主要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如剪、摆、拼、折、铺、量、画、转、移,等等。
对小学生而言,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巩固知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丰富操作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的理念。有时要给学生布置动手操作的作业。
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对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使凭空想象得内容动起来,在动态中获取对新知识的理解。例:使平移图形动起来,理解平移格数,图形面积的计算使用割补演示等,老师讲授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制作的动态课件,展示棱宽高等,让人过后想到这一知识还觉得图形就在眼前,知识肯定记牢了。 使学生在一种直观、动态的情境中观察抽象数学对象及其关系的变化,会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数学关系的存在。
4、准确、严谨的语言描述。
用语言向别人描述具体的图形、描述具有某种大小或位置关系的一组图形时,是在对方看不见的实物的情况下,通过你的具体描述产生符合原形的直观想象,叙述和倾听都需要在逻辑上对图形关系进行分析与操作,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中介就是准确、严谨的语言。
下面通过《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的片段来感受一下上面所说的几点。
1.复习回忆线段的特征。
出示一条弯曲的绳子,把它拉直,你想到了我们什么学过的什么?(板书:线段)
线段能否测出长度?
师在黑板画一条线段,这就是一条线段,它有哪些特征?(直 两个端点 可测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找到直线?
2.认识射线。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老师这儿也有一条线段,可是它特调皮,挣脱一端端点的束缚向外直直的延伸(动态延伸),继续延伸,延伸出大屏幕,延伸出电教室……,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无边无际。你知道它延伸到哪了吗?这种延伸就叫无限延伸(板书)。它这一延伸形象也改变了(课件闪烁得到的射线图),这是射线,谁来说说我们怎么得到这条射线的?
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射线,观察射线有什么特点?(直 一个端点 不可测长度)
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射线的现象吗?
3.认识直线。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老师这儿还有一条线段,它更调皮,要挣脱两端端点的束缚向外直直的延伸(动态延伸),继续延伸,延伸出大屏幕,延伸出电教室……,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无边无际。你知道它延伸到哪了吗?它这一延伸形象也改变了(课件闪烁得到的直线图),变成了直线,谁来说说我们怎么得到这条直线的?
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观察直线有什么特点?(直 无端点 不可测长度)
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快速辨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练习)
4.观察黑板上的三幅图讨论: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011版《新课标》
2、2015年《小学数学教师》
3、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