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2期   作者:朱云东
[导读]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朱云东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巨化中学     324004
        摘要:随着新课改步伐的推进,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也逐渐重视学生更人性化的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展开探究,以提升教材内容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实时策略
        就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而言,仍存在多种方面的问题。部分教师仍以知识灌输和理论说教为重,重知识轻能力,一些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增加一些课堂活动,但结束后大多又回归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这就阻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而案例教学法旨在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取某种知识,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加强道德与知识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运用情境性案例,激活辩证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还原与再现,所以具有情境性的特征,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感。而教师应使案例教学法的情境性充分发挥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境性案例,让案例激活课堂,引导学生走进案例,以此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案例,引起其兴趣和共鸣,激活辩证思维。
        例如,在教学《守望精神家园》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视频引入关于“传统习俗”的案例,创设这样的情境:中国有许多流传至今的风俗礼仪,比如吃饭入座的礼仪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端午节喝雄黄酒、挂香袋等等,这些传统习俗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与这些优秀传统习俗相比,还有一种“变味”的传统习俗,某公司员工都想在总经理面前表现自己,临近春节,许多人都特意到经理家拜了个早年,并给经理的女儿包了一个大红包,总经理心领神会。而李某虽然不想在私下给领导送礼,但由于其他同事都去了经理的家,自己又不甘落后,所以也到经理家并送上了一个大红包。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一些优秀的习俗我们应当继承,但也有写习俗“让人窒息”,这些思辨性的问题会一步步把学生推向实际问题,在分析和思考中激活了他们的辩证思维。


        二、运用典型性案例,深化道德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还应注重案例的典型性,选取紧扣知识内容的典型案例,要让学生真正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和讨论,这样才能使其将知识内化升华为自身的精神品质,深化道德体验,对他们实施知识与能力之外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迁移,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升华与内化。
        例如,教材中《遵守规则》一课里引入了这样一则案例:在候车室,一位男子不停地大声打电话,面对邻座睡觉的儿童,他竟然说:“打手机是我的自由。”最终把孩子惊醒了,哇哇直哭。该男子口中所说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而学生在学习了关于遵守规则的知识后,就会从“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的正确角度看待这一案例。这则案例具有典型性,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又兼顾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考量,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通过案例进入情境性的思考中,在促进知识迁移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形成了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与人格的发展。
        三、运用问题性案例,升华理论学习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教师教学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这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真实的案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性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价值判断,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好的判断最终实现理论学习的内化和升华。
        仍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引入“高铁女子扒门事件”:2018年,一名为某校教师的女子在高铁列车上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以让爱人通过进站检票扣并上车。该女子的行为,不仅体现其素质低下,更是无视公共规则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女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是什么限制了这位女子在高铁上的行为?是高铁乘务人员吗?”“这种行为反映的仅是道德问题吗?”等方面展开深度思考,从社会表象窥测到肌理,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及批判性,实现对知识的真正内化和升华。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援引案例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从表象深入到内核,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立足于情境性、典型性、问题性原则,将案例教学合理应用到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帮助他们在思辨中达成知识的升华与内化,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进一步提升其道德素质,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丽岩.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70+72.
        [2]张永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案例教学法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19(29):7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