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平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三小学
2020年9月终于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又见到了可爱的孩子们,我们一起即将走过2020,且歌且行,勤勤奋奋,踏踏实实的度过了本学期学习和生活,在这里重温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四个年级的科学跨年级教学任务。因为学校平行班少,作为学校唯一专职的科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跨年级教学,各年级教学内容不同,备课内容也不一样。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对儿童启蒙教育和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级的科学教学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首先要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的兴趣。一年级的小豆包们,天真活泼,刚刚接触到科学学科,他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我们科学教材编写的很贴近生活,每册教材的首页,没有开篇就直奔主题学习新课,首先大家会认识一位科学家,书上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和工作简历,我借机告诉孩子们,没有谁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也是从小学习科学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长大后从事某一项科学研究而成为了科学家。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首先我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用规范的科学词语描述一些科学现象,不能用白话,土话。能规范的做一些简单小实验。比如:在教学《用手量来测量》一课,教会学生学会用“拃”测量,知道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为一拃,测量时要手尾相接,手的距离要尽量伸到最大,否则测量出的数据不准确。
在教学《用纸带测量》一课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素养。两个孩子共用一条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在测量时很多孩子不愿意互相配合,都争着要测量,没人愿意在上面用手固定纸带。我以配合好的小组为例,教育学生,科学实验一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的,需要同学间相互配合才获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最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相互合作完成测量。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科学素养习惯,小组间能相互配合完成一些简单的观察实验。会使用一些课堂上规范的科学词语。本学期在实验本部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节《书的历史》科学课,科学课上起来很麻烦,准备的材料也很多,课前我与本部的班主任在微信上相互沟通,班主任积极配合把要求转发到家长群里,孩子们带的材料很全面,感谢本部的班主任。虽然我和孩子们没有见过面,但是经过我的提示她们很快认出了上学期给他们上了一学期网课的李老师,在对话中我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陌生感消失了,走出屏幕的李老师面对面的和大家一起上课了,看得出孩子们很兴奋。学生课堂积极性很高,研究兴趣也很浓厚。我的课堂设计从老少皆知的穿越开始带孩子们穿越到陶泥时代,在泥板上用树枝写字;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穿越回现代,用铅笔在纸上写字,孩子们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自认而然的就能完成手册上的表格,能说出在不同材质上用不同书写工具的感受和装订成书的感受。
在西校区上课时我会留一些口头上的家庭作业,回家把纸得制造过程,书的历史讲给父母听,天冷时给小鸟制作“小鸟餐厅”等等,这样的科学作业能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加以巩固,加深印象。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科学知识有了一些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例如:教学《水到哪里去了》时,我让学生回忆妈妈每天做饭时,冷水下锅,通电加热后看到了什么现象,孩子们会说看到锅上冒烟了,冒气了,过一段时间锅里的水少了,锅里的水哪里去了呢,原来变成水蒸气蒸发了。《水沸腾了》我拿一个玻璃快烧壶,把水烧开,孩子们就看到了现象,开始水底产生很多小气泡,随着温度越升越高,水里产生大量大气泡,气泡上升道水面,水面翻滚,产生大量水花,达到沸点,水就沸腾了(也就是烧开了)。
这样联系生活的教学,学生易懂也易于接受,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就是科学,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年级科学是全国新课改的教材,五年级整个《力》单元的知识都压缩到了四年级。本学期我录制了一节四年级《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录像课,说实话以前的一师一优录像课,我录制过这节课,本来想偷个懒交以前录过得课,但是经过潜心研究教材教参后发现,教材中有改动,以前录制的课回头再看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反复通读教参,课标,研究教材,购买实验材料,重新录制了一节课。在备课时,我发现虽然《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是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的内容,但仔细划分本课部分属于生物学的知识,作为小学教师这个专业我并不是熟悉,所以在准备时最先要做的就是熟悉教材,而书上的内容往往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老师需要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应对学生可能突然的提问,教师一定要学透它,才能更好的教学生。这节录像课交到市里,荣获了一等奖,并参加了“五科教学成果展示” 上了一节展示课。只要课没上完,教学方案永远都在改动,11月末哈市继红小学发生了116名师生感染诺如病毒事件,正好我上的这节课和饮食消化有关,我适时的联系实际生活,把这段资料加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知道生活中饮食卫生的重要性,也向现在提倡的stem教学课程方向靠拢。上课时我并不知道市研究院的院长也去听课了,经过评课,课后交流时市教研员说院长对我的这节课高度好评。课后遇到五小的校长,他开玩笑的说李老师课讲的这么好,调到我们五小吧,虽然只是玩笑,但也是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潜心教学。
本学期教研员要求各学校要定制“精准教学”的方案,每个学校要量体裁衣,打造特色教学,我带领集团科学教研组的教师在教学任务繁忙闲暇时,一起教研,没时间我们就在钉钉上开视频会议,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讨,与校领导一起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作为带头人,我和本部老师分别上了一节“精准教学”方案研讨课,我们严格按照方案上制定的教学思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教研员对我们这两节课做了充分的肯定,点评了两节课的亮点和不足,经过校领导和教研员的引领,相信我们科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在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不平凡的2020即将过去了,我们即将喜迎2021年,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新冠的苗头又突现了。年末岁尾,疫情来袭,抗“疫”守城,人人有责,我们的教师队伍放下教鞭,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我的城,我守护”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是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穿上防护服是出色的抗 “疫”战士。穿上防护服我和医护工作者一起并肩战斗,做采集核酸的志愿者,从早7点到晚10点,整整15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亲身体验到了医护工作者的艰辛。维持采集现场秩序,做记录,每一次我们和待检人员都是最近距离的接触,但是我们毫不畏惧,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有的同事说自从当上老师从没一次性的写过这么多的字,一天登记了上万个记录,手都不听使唤了,只是机械性的在写,真是写字写到手抽筋,虽是玩笑话,但也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在疫情面前,我们挺身而出,为身边的学生,家人做出榜样。我的女儿在我和她爸爸的鼓励下,在今年年初的二月份就一直在社区做大学生志愿者,一直坚持到8月末开学。12月末我们的家乡又现疫情,她又一次主动请战,再次去社区做志愿服务。社区是接触人最多的地方,去的人很杂,疫情形势最紧张的那几天,和她一起做志愿者的孩子有得不干了,社区书记给我打电话,征求家长的意见,书记说“让孩子回家吧,现在可不是让她体验生活的时候”,我的回答“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能光享受生活,应该有担当了,现在她退出了,还会有别的人补充上去做志愿者,别人能干她也能干”。孩子回家对我说“妈妈,社区书记对我说孩子你有一个好父母,他们是你的好榜样,对我直竖大拇指”。
20多天的紧张防控,疫情被控制住了,我们的商铺又开始营业了,大街上又看到了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愿疫情早日结束,相信我们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