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雅
福建省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 350100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点,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语文读写水平是小学生学习其他内容前提,所以,对小学生语文读写习惯的偏差与纠正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读写习惯的主要构成及特征,然后针对性分析了小学语文读写习惯偏差表现及原因,包括阅读习惯偏差--词句积累脱离与兴趣不足和写作习惯偏差--积累与修改意识不足两方面,最后给出了小学语文读写习惯偏差的纠正干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习惯 偏差表现 干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读写习惯构成及特征
小学语文读写习惯涵盖了阅读习惯与写作习惯两方面内容。学生利用阅读来和文本内容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兴趣、积累词汇、锻炼语文预感并熏陶情感,从而促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领悟、鉴赏水平提升。阅读习惯涵盖了朗读习惯、课外阅读习惯以及对文本中优美词汇的积累习惯等。写作习惯培养过程中,第一阶段以“写话”为主,着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然后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增加自主修改的要求,组织学生多关注日常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现阶段读写教学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情可写的现象,所以,应该重点关注读写习惯的培养,尽可能创造适宜条件,让学生在实践和练习中锻炼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全面表达的能力。
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积累。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行为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越早对他们的读写行为进行干预和强化,越有利于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语文阅读习惯的积累性特点使得学生需要进行持续的实践和锻炼,不存在天生完美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需要多次锻炼才能养成,偶尔的训练和纠正并不能代表阅读习惯已经养成,只有坚持练习、耐心巩固,养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才能培养成真正良好、稳定的阅读习惯。同时,语文写作习惯体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点,日常学习中,需要大量、长期的文章写作练习,才能逐渐总结学生在写作习惯中的各类问题,通过纠正和干预,促使写作习惯不断规范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读写习惯偏差表现及原因
(一)小学语文读写习惯偏差表现
1.阅读习惯偏差:词句积累脱离与兴趣不足
语言文字的实践是以词句积累为前提和要领的,阅读可以说是理解和积累文字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将一些精彩的片段和优美的词句及时圈出,进行背诵积累。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主动积累的习惯,部分学生阅读过程中大脑和双手的配合度不高,只有在老师用“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的名言警句反复提醒时,才能手脑结合进行阅读积累。阅读的结果会体现在学生写作上面,很多学生在阅读中的积累不够,在赏析重点词句、写作练习时,无法将书本上的精彩语句和片段进行有效运用。例如,统编版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文章《花的学校》中,有拟人化的语句:“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样的拟人手法让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童趣,教师应该重点教学这样有新鲜感的语句,引导他们在平时阅读中进行积累,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水平。
同时,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教材内容毕竟有限,语文学习必须拓展和延伸,增加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很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缺乏检查监督,加之电子手机能智能产品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对课外阅读缺乏持久的兴趣。
2.写作习惯偏差:积累与修改意识不足
语文写作中,很多学生缺乏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不能及时的观察并记录。学生写作中应着重培养的良好习惯之一是细心观察,很多的课文写作中都提到了观察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例,有关仔细观察的内容包括生活趣事、自然景象以及生活中的小动物等,大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讲解了有关观察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进行实践和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选择家里的小狗小猫、路边的花朵等作为观察对象,对它们的日常变化和一些趣事进行记录,逐渐形成系统的观察日记,在班里抽时间讨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另外,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途径之一是自主修改。叶圣陶说过,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批阅学生所写的作文过程中,大部分都出现了语句颠倒、用词不当的情况,这说明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够清晰。因此在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也会锻炼学生的条理和思维。例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图画细心观察以后进行写作,然后互相间进行评读,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逻辑是否清楚。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留了太多时间给学生进行写作,但是互相修改和评读的时间不够,究其原因是缺乏修改意识,应该注意。
(二)小学语文读写习惯偏差的原因分析
对小学语文读写习惯出现偏差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缺乏。很多人需要依赖家长和老师的提醒与监督,一些人为了得到奖励和表扬学习,不清楚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提不起兴趣。在有人监督时,这些学生可以体现出规范的语文学习行为,但是脱离了课堂就很难坚持,所以使得语文读写习惯的形成不够连续。第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读写习惯没有及时反馈。大部分教师承认读写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中没有有效落实,培养方法不够系统,对学生读写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和纠正。例如,很多教师明白自主修改的必要性,课堂后会提醒学生对作文进行二次的评读和修改,然后缺乏闭环管理和巩固,第二天继续新内容的教授,忽略了前一天布置任务是否完成,时间一长,无法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三、小学生语文读写习惯纠正干预策略
(一)阅读习惯的修正策略
1.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学习的关键是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不断拓展视野。
比较法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联想到旧内容,体现学习内容的正迁移,达到启发思维、开拓视野的效果。小学语文内容中,主题不同、题材相同的内容,主题相同、题材不同的内容以及主题和题材都不同的内容,都能利用比较法来对比文章的内涵和技巧。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童话故事,但可以跨跃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讲的是猎人海力布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不惜牺牲自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人们学习。而后者记述了牛郎织女婚后生活美满和遭遇王母娘娘的阻扰,两人仍坚定地追求幸福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幸福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又如《古人谈读书》与《忆读书》,同写读书,都是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二者的体裁不同。学生从上述角度去进行读书、分析和学习,就会有所体会:不同的题材可以体现相同的主题。《古人谈读书》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忆读书》则运用叙事文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次阅读。小学语文是根据主题来进行不同单元划分的,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可以围绕某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有侧重、有策略的引导学习,从本质上促进学生阅读运用水平的提升,营造出高效、有目的的阅读氛围。比如:在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中,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的层次之后,让学生自主找出文章中的重点人物和发生的故事,按照“铁罐傲慢看不起陶罐—时间流逝王朝覆灭—陶罐被挖掘出铁罐消失不见”这一顺序为课文划分段落,充分学习到文章的分段阅读模式。教师还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经典读物,引导学生按照已经学习的阅读方法来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内指导阅读的延伸--促进课外阅读
教师要关注课外阅读,围绕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课外阅读计划,定期组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首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或者是基于课外内容推荐一些延伸类读物,例如在学习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以后,提醒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其他爱国书籍。其次,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例如每个月两次读书分享会、师生共读一本书等,进行读书笔记和卡片的制作,在班级阅读角进行展示和分享。如此,不仅能有效反馈学生的阅读学习进度,还能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体会,培养对阅读的爱好。
例如某小学四年级的Y的同学,不喜欢课外阅读,Y的妈妈说她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就算看书也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老师从引导她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入手,逐渐培养对阅读的热爱。首先,按照Y的阅读爱好,跟她讨论决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数目。其次,因为Y同学缺乏兴趣,一开始的阅读量不适宜定的太多,以防降低其积极性。老师和Y的妈妈商量决定,Y每天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家长负责进行检查和监督其阅读情况,一旦开始计划,必须严格遵从,每周及时记录Y的阅读完成情况,一个月以后,该同学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升,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写作习惯的修正策略
1、教会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写作中,学生需要持续积累素材,为自己的作文注入很多灵感。丰富的素材是支撑写作灵感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将观察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
首先,引导学生多层次进行观察。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应该是广泛的,不管是家庭琐事、学校的景物、身边的人物以及日常见闻等,还是大自然的变化。其次,对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内容进行明确。一方面,观察过程中要掌握事物最本质的最明显的特点。同样是小猫,两只猫的形态和外貌有很大的差别,在观察纪录过程中只有掌握了这些区别,才能写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另一方面根据顺序来观察,观察对象不同,那么需要的空间、时间顺序也有所不同。例如可以从时间顺序来观察树木的生长,从空间顺序来观察公园里不同景点的特点,从而保证观察素材丰富而又有章法。
2、引导修改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习惯,可以以古往今来名家修改文章的典故来激励学生。例如曹雪芹先生十年反复批改删减《红楼梦》,历史记载:“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先生在完成其文章《藤野先生》的写作之前,一共改动过160多处,虽然全文字数不到四千字。名人具有权威效应,他们修改文章的故事能激励学生明白反复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引导学生掌握修改方法。语文课标对小学生自主修改的要求是,能够规范标点符号的运用,对病句进行修改,保证文章语句通顺,教师应围绕以上方面对他们教授修改技巧。对作文进行“增、删、调、换”,是现阶段最常见的自主修改方法。“增”主要指介词、主语和宾语的增加,保证语句通顺、逻辑通常。“删”主要是将多余内容删除,对一些重复、累赘的句子和词语进行简化,保证作文内容明了。“调”主要是对句子顺序、词语顺序进行调换,保证文章具有清晰的表达和通顺的逻辑。“换”指的是对句子或者词语进行更换,促使文章更加的生动形象。作文修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学生多次练习和实践,才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四、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对策,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有利于引起教师对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与重视,促使教师主动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田澜,曹祥勇,连昌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适应性训练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6(2).
[2]任慧芹.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浅谈初一学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北京: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2).
[3]李功连.有感情朗读:教学困境及其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8,35(6).
[4]陈媛媛,蹇世琼.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2).
[5]徐秀英.家庭教育对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