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左路
广东省 陆河县螺溪镇螺溪小学 516727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理性精神培养策略,从构建开放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开展辩论活动,促使学生对抗交流;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理性精神;培养策略
在当今教学中,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学目标越发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当今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变得越发重要。理性精神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素养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学习要在高中才能实现,但这并非代表直到高中才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授即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和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一、构建开放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是何种学科的教学,学生的思考都是线性的,都是直奔结果的,这固然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但在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劣势。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要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要求学生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开放式问题情境是结果或者过程不固定的问题,在对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积极构建开放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节,教师即可以以实景微课为形式,以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导入,在这一视频中,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秩序:排队的人群、车辆、挂着经营许可证的小店、苫盖起来的渣土车等。而在展示之后,教师则可以询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着秩序的存在,在这些秩序中,你知道有哪些与法律相关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联系生活。当然,学生也可以联系实景微课中的内容。如“车辆的秩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规定有关,而渣土车的苫盖与环保的法律相关。这样,通过开放问题的布置,教师有效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这对于学生今后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辩论活动,促使学生对抗交流
矛盾是辩证法的实施和核心,要求人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即对一个事物既了解其优点,也了解其缺点,这是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对抗性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的。
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个趣味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巨大的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辩论活动有着很强的对抗性,对于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事物,全面理解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积极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在“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科技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题目开展辩论会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分别支持“科技发展污染、破坏环境”和“科技发展保护环境”两个议题,通过举手表决分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调整,保证每个大组的学生数量大致相当。之后,教师即可以让两个大组再分为数个小组,分别收集支持自己议题的材料。而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就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辩论。通过互相地辩驳,学生发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科技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法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当今相当重要的一种思维,也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评价这一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是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师为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无法有效培养自身评价能力,也无法培养自身批判性思维。这也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优化教学评价的方法,充分突出学生中心,有效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量表取代单一的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在量表中,教师可以构建学生自己、小组长、教师三个主题模块。而每个模块都可以分为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并评价自己。当然,在教师的反思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问卷充分征集学生意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合理的评价方法,教师有效培养了学生评价这一高阶思维,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理性精神的培养在当今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开放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以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辩证思考习惯,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评价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论思考,培养学生理性精神,进而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邵丽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科幻画报,2020(09):81.
[2]朱巧娣.理性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培养刍论[J].成才之路,2018(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