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角中操作材料的提供与问题意识的建立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2期   作者:张悦
[导读] 幼儿科技小实验完全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现象——产生疑问——经过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张   悦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幼儿园
        幼儿科技小实验完全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现象——产生疑问——经过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
        在进行科学活动《会飞的气球》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想一想如何使气球变大呢?有的说:“用嘴巴吹气球就变大了”,另一个说:“用打气筒打气也能使气球变大”还有的孩子说:“往气球里盛上水也能使气球变大”。 幼儿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让气球变大的方法,这种多解性的问题,鼓励孩子从多角度来解决问题,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兴味盎然,尝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这时我紧跟着问了一句:“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气球变大呢?”这样进一步刺激了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孩子探索的愿望。于是我给孩子提供了气球、白醋和小苏打粉,让幼儿去尝试。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在往气球里放苏打粉的时候出现了困难,这时一个孩子用小手捏着苏打粉一点一点往气球里放,另一个孩子用小勺往气球里放,可是这两种方法都非常慢而且容易撒在外面。
        这时一个孩子拿来一张纸说:“我们看看用这张纸能不能把苏打粉装到瓶子里”, 正因为这张纸的出现使幼儿在操作中的自由度更大,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快一个小漏斗就诞生了,孩子们利用漏斗非常轻松、快速的把苏打粉装进了气球里。

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一种饮料的瓶盖用起来更加方便,孩子们借助材料,通过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引发了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循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去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还发现,小苏打粉的使用量和放入瓶中的顺序与气球鼓起来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一次次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大胆动手进行操作,在看看、比比、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苏打粉越多,它与醋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越多,气球就变的越大。在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下,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既获得了感性的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探索精神,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最终迁移并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孩子在与教师抛接球的相互过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富有吸引力的材料是促使幼儿产生问题的催化剂。
        一个有趣的探索活动,幼儿常常能提出很多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习内容所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挖掘教学活动的延伸环节,把学习探索的材料放在科学区角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继续观察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展示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里做过很多小实验,积极性非常高,回到家还要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做,做完了一个紧接着做另一个,这就说明小实验的形式非常适合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孩子非常感兴趣,这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而不断改变原有的材料,或是添加新材料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对于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小实验也使家长感到一份意外,一份惊喜。
        教育不再是仅仅告诉幼儿成功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亲自感知和体验,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要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让幼儿的问题意识得到最自由的发挥,让幼儿成长为一个想问、敢问、会问的人。让我们借助科学小实验这座桥梁,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心去体验孩子的问题世界,给孩子一个放飞的空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