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玉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255000
初一学生刚入校,有些学生还不知道上课应该干什么,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课堂规范必须尽快抓起来。我们能否尽快改变小学养成的被动学习模式,以初中生特定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直接关系到能够避免陷入“因学业适应不良”导致“被分化”的黑色漩涡。而入学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只有改变被动听课方式,采取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观点等主体性学习方式,才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克服因“走神”、注意力分散引发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随着我校生本课堂的进一步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发现部分学生的有效倾听能力非常欠缺,缺少对问题的必要补充和质疑。因此,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显得尤为重要。
一、规范课堂要求是做到有效倾听的第一步
有效倾听是课堂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一学生虽然在开学初经历了一周的军训,但是课堂规范还做的不到位。第二周,我去给班主任徐老师看班。看着学生上了一节英语课,感觉小孩子太随意了。不带课本的,带了课本翻不到相应页码的,上课乱说话的,做小动作的,在本子上乱画的……,说话的此起彼伏。学生根本不听我指挥。一节课我多次强调纪律,效果还是不好,可能因为我不是英语老师的缘故,任务也没有完成。
轮到我去上地理课时,有前车之鉴,我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一上课先强调上课的要求:
1.要按时带课本。
2.上课不要随便说话,做小动作。
3.听清要求,带着任务去看书思考。
结果在地理课上好多了。也许我准备的材料学生感兴趣,也许课堂上时间安排紧凑。总之,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整节课效率还是很高的。偶尔有个别学生分神,我单独给他提个醒。当下课铃声响了之后,学生又放松了。说话的,做小动作的,眼保健操做的不到位的……
由此我得出结论:有效倾听的第一步是规范课堂要求。
为此,我们学校出台了课堂常规的要求,其中对倾听的要求如下:
1.学会专注。停下手上所有的事,思路跟着教学活动展开,学会用眼睛交流。
2.学会注视。老师讲解和同学发言时,注视发言人,认真听完,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不随便打断,不起哄,不用肢体语言反对。
3.学会记录。在听的同时,需要的要及时做好要点记录,对比自已的想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不盲从,善于提高和质疑。
4.边听边想。听明白还要听懂。边听边思考。思考自己是否从中生成新观点,同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或疑惑。别人说过的问题不要再重述。
二、持续关注、落实课堂要求是做到有效倾听的第二步
本学期第二节地理课上,我布置了一个任务:看课本P2-3图1.1,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阶段。
两分钟之后,只有三五个学生举手,我心里非常失落。这可是图中有明确答案的呀。图1.1中有四幅小图,对应着标着序号①②③④。我就纳闷:学生怎么就不会呢?肯定是刚才没有按要求去看图。于是,我把要求又说了一遍。在我的提示下,又有十几个学生举手。我让一个举手的学生站起来,告诉其他学生怎么找的,然后把四个阶段说出来,他的答案如下:在古代,人们凭直觉认为地球是圆的: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图片准确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我问学生:“你的答案跟他的答案一样吗?”学生都在点头。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答案都是这样吗?”这时,才看到有两位学生举手。我让其中一位回答,她还真把错误找出来了:第一个阶段,在古代,人们凭直觉认为天圆地方而不是认为地球是圆的。我及时表扬了她。
事后,我在想:学生在课上听讲吗?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听不出来?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态度。课堂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学校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课堂PK活动,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三、把课堂规范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是做到有效倾听的第三步
我们强调学生要带着问题上课,有多少学生能做到?课堂上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把要求强调了之后,仍有少部分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把自己游离到课堂之外,老师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原因是这些学生还没有把课堂规范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老师需要不断的提醒这些学生,使他们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另外,也可利用同帮互助,榜样的示范,使这些学生尽快融入到班集体中。包括小组交流、展示时,更需要学生认真地倾听。
课堂是语言交流的场所,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要通过语言来传递。而语言传递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接受信息的学生“听”进了、“听”懂了多少。所以,专注于“听”,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第一道关。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现在的初一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初中生活,课堂上知道了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井然有序。这与老师们的齐抓共管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