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明
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发展,很多农村青年为了能够保障家庭生活,追求更高的薪资,选择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工作,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以及生活的不方便,他们在生活、性格、心理等方面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给予更大的关心和帮助,用爱浇灌留守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阳光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 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 解决策略
【正文】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没有监护能力,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未满16周岁的农村未成年人。这些儿童只是因为出生条件不同但在心智和年龄特征和城市孩子没有区别,不应该让出生条件限制他们的教育影响他们的心灵,教育工作者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大的关注,用同情和关爱呵护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所不同。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生活水平不高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抛下了孩子外出打工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虽然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基本特征,但是他们也有着许多不可抗因素。而且即使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但是他们有了一些钱也很难改变贫困的家庭现状,由于农村儿童的父母大多知识水平不高,他们出去以后也仅仅是靠做苦力活赚钱,一年内难以和孩子见上一面,外加上存在农民工被克扣工资等现象留守儿童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更少。贫困的家庭只有在极度节俭情况下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甚至有些家庭还需要孩子去地里干活才能保持温饱,很多留守儿童都存在营养不良,营养不均衡现象,而他们生病时也没有可靠的治疗场所。
1.2心理健康问题
很多留守儿童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由于父母长时间的在外打工,自己要提早的掌握成人生活的能力,甚至家里有爷爷奶奶的,还要负责照顾爷爷奶奶,在生活长期的重压下,留守儿童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问题,儿童心中的一些怨言和心里话没有人倾诉,让他们的性格也更加孤僻和抑郁。在贫穷的农村家庭中,最多的谈论对象可能就是钱,这就会让留守儿童存在拜金主义物资攀比等心理,出现在将来把钱看得重于一切的现象。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所缺失,他们在成人后也可能由于不健康的价值观而造成被社会上的人欺骗,走上犯罪道路的现象。
1.3学习目标不强
农村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而留守儿童大多数由于父母的不关注以及生活上的压力,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失去了动力,目标性不强。
留守儿童仅仅能看到眼前的现状,而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父母的离开以及条件的落后,让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会阻碍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二、教育工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措施
2.1赋予留守儿童关心和耐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出去打工,教育工作者要向孩子们强调,父母出去打工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故意离开自己,每一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在课下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并为学生的生活及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可以在班内强调,父母虽然离开了我们外出打工,但是我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庭,家庭内部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共同解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强调留守儿童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有所自卑,而是要奋力改变现状,成为更好的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展示外部条件,让学生对美好的生活加以向往,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帮助学生健康阳光的成长。
2.2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
在留守儿童教学中,一定要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给学生一个心理释放的平台。很多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加以关注,并鼓励留守儿童积极的走进心理咨询室,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在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倾诉时,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的聆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学生的想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经常的设置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共同互动。
2.3利用社会的力量
在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一些困难的留守儿童学生的基本信息,发送到互联网上,得到更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帮助留守儿童改变生活现状和教育现状。教育工作者可以设置平台账号,并在平台账号中经常发送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让社会人士对于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了解,而平台账号也可以作为记录留守儿童生活的日记,记录他们在日常学校表现的情况以及和学生相处情况等。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存在不可控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应成为留守儿童落后的原因,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采取措施方法,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用爱照亮学生的心灵,不断的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在拥有渊博的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教给留守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存在价值意义,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1]刘先华.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2020(12):105-107.
[2]王悦悦.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04):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