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世锵 谢慧婷
广东仲元中学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511400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的风向,很多领域都试图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教育领域也跃跃欲试,希望可以乘上互联网+这股东风,实现家校共育这一机制的创新,以此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在以往的旧观念中,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去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应该是老师的责任,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学校的家校共育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学校 家校共育
【正文】高中教育是学生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难度非常大的一个阶段,高中教育首先面临着高考,学习任务非常的繁重,其次,在高中阶段学生多为叛逆期,对家长和教师这两个群体带有一种抵触心理,这两点原因给高中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高中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容不得半点的出错马虎。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条件,在科技和网络的帮助下,做好家校共育。
一、传统家校共育存在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教育不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家校共育这一理念也被频繁提到,其实家校共育这一模式很早就存在了,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家长会、家访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几种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尤其是对高中学校而言,这几种模式在实施起来更是存在很多障碍,由于高中学业非常的紧张,家长会的举行次数并不多,学生人数多,教师也不能做到和每个家长针对孩子的沟通,只能笼统的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每个学生具体的情况被忽视,这并不利于家长对学生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家访这一形式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隐私,有不少人对家访这一形式是有排斥心理的。因此,现在电话家访越来越普及,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不能分散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和家长打电话沟通这件事上。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传统家校共育的开展并不顺利,实施的效果也不大理想。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具体策略
1.建设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实现家校深度交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形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家校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和开放。
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随之而更新,利用科技的便捷打造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实现家校的深度交流。
例如,可以利用现有的QQ和微信这两大十分普及的社交软件,做为互联网+模式下,家校共育模式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建立班级群聊,教师可以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表现,家长也可以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的一些表现,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况,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另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官方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发布一些校园动态以及教育资讯,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供学生和家长参考,以此来拉近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移动校讯通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一个好工具。学校可以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发布学生的成绩,学校的相关事宜或是转发网络上一些关于教育的前沿文章,供教师和家长学习交流。
2.强化互联网+家校共育家长参与度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的努力付出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家长的共同参与。学校和家庭应该做好密切配合,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工作,家长要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另外,学校和家长还要做到有效沟通,双方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让学生在舒适安心的环境下学习。
例如,在以往的家校共育工作中,学校家长的参与度并不高。在互联网+这种模式下,更有利于家长参与进来,家长通过网络平台这个载体,可以更加有效的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及时做出反馈。此外,网络平台这一载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在网络平台上为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过去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有办法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现在借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参与度。要是借助互联网载体与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对家长的教育方式给予一定的意见,避免以往家长教育出现的雷区,不触及学生的逆反心理。还可以通过学校搭建的这个网络平台,家长可以彼此分享一些教育的心得和经验,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实现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实现互联网和家校共育的梦幻联动。
【结束语】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中学校的家校共育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学校和家长充分利用了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起了学校和家长有效沟通的桥梁,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助力下,学生可以更加顺畅的完成高中学业,走进心仪的大学。
【参考文献】
[1]他德利.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的创新研究[C]// 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二). 2020.
[2]马小英.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具体模式研究[J]. 文理导航, 2019, 000(032):P.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