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临平初级中学 陕西省 咸阳市 713304
摘要: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情绪、态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方针,同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兴趣方向和情感需求,争取实现活力课堂的构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力课堂;教学方针;时效性
道德与法治本来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其内容十分亲切、熟悉。按理来说,这样的课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实际上,该课程给学生造成一种“不需要认真对待就能学好”的错觉;再加上教师方法不当,使得课堂枯燥无趣,导致学生更加态度散漫,严重影响了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本文论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的方法,以期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得到更多收益。
1.创设精彩情境,唤起学习热情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对学生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过于严肃死板,直接引出教学内容,甚至直接将知识、思想灌输给学生,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课堂参与度大幅下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结合课程内容给学生创设精彩情境。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学主题,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
例如:在学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课时,笔者借助音乐软件给学生播放歌曲《我是中国人》,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些与歌词内容相匹配的图片,借此创设生动精彩的情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听体验。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最打动你的是哪句歌词?”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说明我国一百年来走过的艰难旅程,说明这首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之后,学生根据歌词“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主动引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并就“国家发展是领导人的事,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可见,通过情境构建,可以提升课堂活力,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开放思想言论,激发学生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特点,相应的,教师也要落实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体现学科魅力。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正是他们发展自身思维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念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学生局限在各种框架之中,而是要开放学生的思想和言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在辩证思维中领悟知识和道理。
例如: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时,鉴于初中生的网络生活愈加丰富,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弊。因此,笔者提出问题:“网上交友已经十分常见,同学们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这时,很多学生直接否认这种行为,举出很多网上诈骗、网络骚扰的例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结交“真实”的朋友更加安全可靠。在我的鼓励下,另一部分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局限性太强,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和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交友,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最后,学生达成共识:网上交友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要拒绝不良诱惑,遵守网络行为规范。通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促进其对知识和道理的理解与践行。
3.联系现实生活,体现课程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经验,否则容易流于形式,且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某一主题,教材中常常附带一些案例,有些案例虽然由真实事件改编,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终究存在差距,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真实的经历和体验来分析问题,并能够将掌握的道理践行于现实生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笔者借电子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照片,学生观察之后发现,这些照片的内容十分熟悉,有的是学校附近的某一个十字路口,有行人正在闯红灯;有的是某学校放假的场面,门口拥堵异常。在这些熟悉画面的启发下,学生马上活跃起来,围绕“规则”这一话题积极分享自己的见闻。比如:课间操时每个班级都遵守规则进行站队,所以看起来整齐有序;食堂打饭时总是乱哄哄,很多人不认真排队,影响大家进餐时间。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经验阐述对规则看法,并表示每个人都应该维护秩序,以保证社会活动顺利进行,这样便顺利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渗透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元素,极力构建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最终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雨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48.
[2]曹志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