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林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鱼洞小学 628000
摘要: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仍然没有跳脱出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当然,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方向,精神层面的内容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成为了当前大家热议的话题。语文科学具备很强的人文属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符合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本文立足多年教学实践,简要论述了人文精神的具体要素,并就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与方法谈了谈自己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具体要素;现实生活;阅读
所谓人文精神,就笔者翻阅各种书籍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来看,其主要指的是人类在文化生活中的涵养出的灵魂要义。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让学生心灵贴近真、善、美。笔者任初中语文教师多年,在教学中一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下仅归纳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要素
1.语言能力
作为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我们一直注重相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当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中,我们甚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人文精神下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这样的语言能力才是有温度的。
2.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主要是指学生对事物与事件进行赏析、评价和进行审美的感知能力,在最新的语文教材中,其中所蕴含的没有的素材是不需质疑的。关键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够深入挖掘,能够对学生施加良好的引导。那些古代美丽的诗篇,文言文,或者是各种现代白话文,都蕴含着真、善、美。我们要深入挖掘、积极引导,真正使学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1.联系现实生活,启迪感悟。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老师们要把语文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素材和灵感,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现实生活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比如,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是学生们切切实实亲身经历的。
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那些抗击疫情中发生的感人事迹都可以作为启迪学生的现实素材。
2.注重学生的真诚表达
人文精神的内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诚,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教导学生真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往往做不到真诚。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要求学生做到真诚的表达。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是尊重学生话语权。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对学生下达命令,并且在阅读理解与考场写作当中,也总是对学生表达进行限制。作为初中生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有着自己认知,对于某些事物有着自己看法,这些可能是出格的,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剥夺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权利。我们要允许他们说一些错话,一些幼稚的话,这是通过真理,走向真诚的必经之路。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因说空话、套话、假话,从而实现真诚的表达,促进个性语言的生成。
其二是不能误导学生。无论是教材内,还是教材外的优秀作品。其中的内涵不是固定的、唯一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读者也能够有自己理解。在解读这些优秀的作品时,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应该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思考,让学生思想自由的驰骋,人文精神也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孕育。
3.进行课外读书活动,感悟人文精神
教师仅仅凭借着教学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应该将那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国学经典读物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从而补充那些语文课本内容中所涉及不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通过对课外读物的解读,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将《千字文》、清代的《弟子规》《三字经》等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经典国学作品中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总而言之,“文以载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教育,也就是对人的教化,包括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同样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炳,董小清.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存阅刊,2019(14):127.
[2]樊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5):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