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瑞
贵州省剑河县中等职业学校 556400
摘要:中华民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与先进的文明,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当下的教育中,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把教学的目标放到技术与技能的培养上,忽略了文化的传播,造成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从而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前言: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为快速发展的各行各业输送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与技术的培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校也不能忽略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不仅包含专业技能,还有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语文这门基础课程,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不断进步。
一、中职学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的认为传统文化就是爱国爱家、孝顺父母、礼让他人等思想。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宽泛,茶艺、书法、乐器乐曲等等,传统文化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从短时间内看不论对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还是工作能力提高,都没有太大影响,因此造成不重视传统文化的局面。
中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在中考中成绩不佳者,这些学生不论是文化基础,还是学习能力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还是会有点差别。大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文化课的,而且觉得文化课是没用的。学校的不重视是客观原因,而学生自身的不喜欢则是不喜欢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观原因。由此造成重视专业课,而轻视语文这门基本课的现状。
还有一点,中职学校的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存在了解不深入或不够重视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做好有效融合,不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致使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些都会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其实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对于素养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对学生在顺境中丰富生活内容,在逆境中排解消极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作用不仅仅是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教学也是讲究方法的,好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展趣味性教学
在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一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的,如果仅仅靠教师用语言去描述,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缺乏新意的,还不容易引发学习兴趣。再者抽象的内容用话语很难描述的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科技,让教学内容变的吸引学生,并且也更通俗易懂。
比如学习《声声慢》这首词,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代表作,它是词也是曲,让学生明白历代的词作品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接着可以把通过网络寻找的这篇词的现代演唱版放给学生听,还可以让学生跟当下的流行音乐《声声慢》做一下比较,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这首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探索,看词人李清照描写的是什么场景,抒发了什么感情。还可以找一找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如《点绛唇·蹴罢秋千》做一个对比,分析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还可以让学生寻找更多古代文人的作品来举办一个演唱比赛,通过学生对于演唱的兴趣,激发、引导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2、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渗入传统文化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会有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论是文笔、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所包含思想与意义,都是一般作品不能比拟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作品,把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从而让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便于以后自发主动的探索传统文化。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便是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这部长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便是梁山的一百零八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便是被人陷害而不得不在风雪夜中逃亡的豹子头林冲,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命运也让读者挂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对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本经典作品产生兴趣,从而产生继续读整部作品的想法。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探索,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的建设输送专业性的人才,学校在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中,也不能忽视学生核心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融入先进的、可以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基础引导他们展开对于传统知识与文化的探索,丰富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的同时,还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资料
[1]罗醒.试论构建中职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培训,2020(11):31-32.
[2]戴薇.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