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梅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第二幼儿园 513100
小班的幼儿懂得的东西很少,掌握的语言也不多,思维比较单一,想问题时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和概括性。他们主要是依靠直观和实际操作活动来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并且是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幼儿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培养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数学操作活动必须在“趣”和“乐”上下功夫,变“做”为“玩”。这样才能使幼儿喜欢数学操作活动,从怕操作的思想负担解放出来。本文就如何有效提升小班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幼儿园教师们得以启发。
一、精选操作材料激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尊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空间、客观条件、选择权力等内容。让幼儿将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而教师则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因为人类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单纯的以语言作为传递媒介其效率是比较低的,而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探索可以帮助其快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增强其相关的实践能力。同时,因为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较于用视觉观察,其更加倾向于以触摸的形式探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想要提升幼儿操作活动的能力,应让他们直接接触、感知相关的操作材料。在分组活动时,教师将提前制作的各种操作材料向幼儿进行了展示,并且在幼儿对相关材料有了初步理解后,将材料交给他们进行熟悉和操作。这种做法较适合小班人数多的情况,教师在对材料进行分配时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①材料分组不能重复,保证每一组材料在幼儿手中进行轮流操作时都能够激发其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对于材料的材质、表现主题等需要进行明确的区分和界定。如“3以内数量分类、排序”,我提供了以下几组操作材料:a、把相同的动物放在一起;b、给动物排队;c、给点卡排队。这三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也不一样,幼儿可自由选择,完成了一组再去做另外两组,遵循幼儿学习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②各组材料在操作要求上有层次性。我为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操作前向幼儿讲清要求,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③具有趣味性,灵活多样性。我在制作材料时,从美观、实用、趣味、多样这四方面考虑,以激发幼儿操作的积极性。这样,幼儿操作就得心应手,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生必须要对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选择和判断的权力,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机械的学习机器,并且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学习兴趣,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开展相关学习活动。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在幼儿的心中“种下种子”,最终“开出花朵”,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完整人格和判断力的“现代中国人”。虽然已经过去八十余年的历史,但是陈先生的教育理论依然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活动之中。当前我们有很多的教师依然存在不信任幼儿自身的学习和探索能力,为了快速完成教学目标而“事事包办”的情况,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长期看来并不适应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养成和发展。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将材料分发给幼儿就开始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一定要设定一个幼儿能够快速理解和代入的教学情境,并且在情境中向其介绍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引导幼儿把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现实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联想。同时,教师对于幼儿学习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要给予包容和耐心,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学习使用小型材料时手指的控制力等都会存在不够协调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先由着幼儿随意操作并且熟悉相关材料,等幼儿能够对材料形成一个完整且直观的认识后,再介绍相关材料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引导他们独自探索知识和掌握技能。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排序”的活动时,首先把幼儿带进已经布置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他们熟悉等一会儿教学中会使用到的各种材料,如“彩球”“彩旗”“彩绳”等,幼儿在场地中发挥自身想象力,自由玩耍的同时,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幼儿也渐渐熟悉了这些材料的名称和用途。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它们分别是怎么排列的?幼儿好奇的观望、玩耍,并且逐步引导幼儿发现彩旗、彩球等按照颜色排序的规律。他的发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他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创造愉快欢悦的气氛,让幼儿在乐中学。
三、灵活运用操作方法激趣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幼儿游戏和生活对于学习方面带来的独特价值,因为玩耍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有很多感知和行为都是通过“玩耍”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会玩”的幼儿才可以说掌握了一定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的经验中来归纳和总结相关知识内容。因此,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把知识与玩耍融合起来,一次成功的教学首先要让幼儿体验到乐趣才能保证其能够集中学习专注力,并且有效记忆教师所教授的各种知识内容。例如,在进行“感知五以内的数量”教学活动中,把幼儿带到放有各种类型三轮车的操场旁,让幼儿把相同颜色的三轮车摆放在相应的设有标记图的停车场里,接着让他们数数有多少,并用印章做一张点卡表示它的数目,最后说说:几辆三轮车用几的点卡来表示。作为小班的幼儿平时对骑三轮车玩耍都有非常高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先请幼儿自主玩三轮车,接着告诉幼儿现在天黑了,三轮车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不同颜色的三轮车送回家吧!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幼儿融入进到数学教学操作活动的情境之中。他们边送边点数,高高兴兴地开进车库里。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虽然部分幼儿操作时会出错,但教师也不应直接进行干涉,应让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帮助其纠正,教师在此时不失时机地对该幼儿进行语言鼓励如“小车车谢谢你帮它回家”等。这样不仅能帮助理解能力稍弱的幼儿巩固认知,同时也能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同时还继续保持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操作兴致也很高。
提高小班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做好。只要我们在“趣”和“乐”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幼儿操作欲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019.1重印);
[2]陈鹤琴,活教育,幼儿园教师使用手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