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游戏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罗佳
[导读] 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
        罗佳
        浙江省金太阳幼儿园 311256
        摘要: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活动的适宜性指导有利于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忽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缺乏有效介入游戏的时机,缺乏真正的参与,致使创造性游戏的开展流于形式,造成幼儿参与创造性游戏的兴趣衰减。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和水平,更志愿支持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从而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幼儿园规则游戏   教师的组织   指导策略
前言:“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明确要求,通过观察我园课程实践,发现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幼儿的游戏愿望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幼儿教师因其自身组织能力和对游戏认识水平的低下,导致幼儿游戏形式化、自由化、模式化现象严重。幼儿园游戏是儿童在某一个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得有序活动。幼儿园游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幼儿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中实施,相较于幼儿自发的游戏,它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方向性。
一、幼儿规则游戏组织与指导存在的问题
        《纲要》明确将游戏确定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但有的教师考虑不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玩游戏时,不能有目的地参与指导,组织活动。有的教师认为游戏就是自由活动,常常让幼儿随意玩耍,放任自流,认为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这样的游戏,并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也不能朝着促进幼儿发展的正确方向发展。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牵制而言,游戏是幼儿独立驾驭的世界,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但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二、教师在幼儿规则游戏中组织与指导的意义
        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而且要经过多次反复重现才能形成具体概念,进而逐步形成抽象概念。在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最感兴趣的角色,创造性地反映他们印象最深的周围现实生活,从而巩固知识,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创造性游戏还能改进幼儿某些不良心理状态。幼儿的自制力、耐力、独立性都较差,而创造性游戏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应活动,在游戏中不是简单的机械反应或模仿,而是有再造的功能,即借助想象,运用玩具材料,通过语言动作,创造性地反应周围生活。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游戏中所蕴藏的教育价值,多给幼儿提供机会,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积极探索、自由发挥、主动创造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开展下去,而且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增长知识,增强生活体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
三、幼儿规则游戏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一)巧搭台——低成本地创设与挖掘
        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表现出的游戏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指导幼儿游戏。
        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平行游戏法”特别适用于小班,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用“交叉游戏法”“游戏经验分享法”进行指导。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指导游戏,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例如“娃娃家”游戏,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创设游戏。
        
        (二)巧布景——高投入的组织与指导
        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地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地游戏指导计划。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是指导游戏的关键。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游戏的主题、玩具、材料都要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应该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教师只需为幼儿自主地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总之,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游戏。教师成为游戏的参与者是指导游戏的根本。教师作为幼儿的指导和参与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玩法,用诱人的结果来刺激兴趣,同时要准确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激发儿童的智慧,在游戏中捕捉教学的契机。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二是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
        (三)善谋划——科学有效的发展与助推
        教师明确介入指导幼儿园游戏的角色定位。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发展。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把游戏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把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寓教于玩,让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探究教师在幼儿园游戏中介入指导的策略之前,必须先意识到自己在介入指导幼儿园游戏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幼儿的观察者、教师是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教师是游戏进程的支持者、教师是游戏评价的引导者。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就有很多随机性、不确定性,他们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等待的基础上,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行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更适宜。教师要把握幼儿园游戏恰当的介入时机。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谈过:如果我只是指导、要求和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的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通常游戏的介入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主要指教师所希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专注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取决于幼儿的需要,主要指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存在帮助的需求。通常存在以下七种情形正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当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同他人沟通互动时;当幼儿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当幼儿一再重复原有的游戏行为,很难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时;当幼儿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要选择合适幼儿游戏的介入方法。在选择好恰当的干预时机之后,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原因就是介入指导的方法是否合适。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介入方法;幼儿在玩游戏时,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的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指导游戏。幼儿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结语:总之,教师的对幼儿园游戏的介入指导,与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好适当的时机以及合适的方法,利用最适当的指导方法才能发挥游戏对幼儿的最佳效应。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指南》精神,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与游戏材料互动中进行有效对话。同时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与参与不仅是老师、幼儿,我们还注重家长的参与,每一个成长的记录都离不开我们家长密切配合与支持,家长的大胆参与、创新的想法与理念也让游戏活动的内容变得愈加丰富,游戏环境变得更加生动有灵性,从而让幼儿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用职教论坛,2018(18).
        [2]戴丽萍.对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Ⅲ.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
        [3]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职业技术教育,2018.
        [4]刘惠苑.建立内外部评价结合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制[J].职教论坛,2017.
        [5]周萍,论教学型院校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指针体系.中国大学教学,2019.
        [6] 陈奎彦.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现场监测的评价方法与程序[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