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如何缩小两极分化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陈韶光
[导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基本的理念
        陈韶光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教师发展中心     526600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基本的理念,也是当下义务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此来逐渐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两极分化  原因  策略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态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一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比较痴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子的情况,很多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就会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积极性,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比较好;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也没有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学习,这样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数学成绩相对较差,逐渐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数学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所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 “成龙、成凤”。给孩子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顾,或者进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生会认为学习太难了,太累了,不能达到自己父母所要求的目标;还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用,自己的父母也不管。因此,学生就会对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兴趣,也就逐渐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进而就不会好好地学习。
        二、核心素养下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掘亮点,增强自信
        在一个班中,产生两极分化中的学困生往往不被老师重视,受冷落,多数会存在自卑、失落和缺乏自信;孤独、烦恼又不便诉说。如果冷眼相待,对他们讽刺挖苦,只会伤害他们已经脆弱的自尊和自信、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困”生困上加困。这个时候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控好自己的情绪,要照顾好小学生,和小学生交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我们教师都要辩证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更要用心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量利用适当的时机,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并多加奖励,使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另外让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不应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中,尽最大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各方面的影响,诸如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各层次生的身心发展有各自的特性。作为老师对学生应该既要统一进行集体教育,又要区别对待地做好工作,切忌搞“一刀切”。特别是学生对待批评教育的态度,因每个人心理特点不同而有区别:有的善解人意,虚心接受;有的容易冲动,暴跳如雷;有的深沉内向,不动声色;有的知错就改,性格开朗;有的屡教不改,固执己见等等。要使批评教育收到良好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照顾学生的气质特点,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批评的轻重力度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场合而异。对于那些自尊心极强,自觉性较高的学生的缺点,就要采取“和风细雨”式的谈话,轻敲鼓即可。但对待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改,对事漫不经心,无所谓的学生,则要给他们下一场“暴风骤雨”。还有一部分人则要刚柔并用,软硬兼施。只有做到因人制宜,对症下药,方可治病救人。
        (三).合理提出猜想,逐渐的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理提出数学问题的猜想,是一种简单的数学想象,也是学生的一种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创新性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用9的口诀求商》时,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复习“9的乘法口诀”,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编写除法运算,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勇于提问。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编出了以下的运算试题:9÷1、18÷2、45÷9、3÷9,有的学生在看到这几个试题时,可以立刻说出第四个不对,紧接着其他学生也在喊“老师,这道题不对”。编写这道题的同学害羞的低下了头,这时教师走到这位同学身前,摸着这位同学的头说:“同学们,其实这道题没有编错,只是现在学不到,以后六年级会学到这样的习题!”学生听到教师的话,都感到非常吃惊,很快就对这位同学投来了崇拜的目光,为这位同学鼓掌,这个同学也在热烈的掌声中慢慢的抬起了头。然后教师问学生将错误的算式中“3”换成什么数,就可以成为一道当下所学的除法算式?这时学生们纷纷给出合理的猜想,有的学生说把3换成27;还有的学生说把3换成72;还有的学生说把3换成81,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又问:如果3不动,增加一个数,让其成为一个除法算式?这时学生给出这样的合理猜想,有的学生说在3前边加一个6,变成63÷9?=?7;还有的学生说,在3的后边加一个6,变成36÷9?=?4。利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合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当中所说的“兴味”就是“兴趣”。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周长》时,如果开始大家都不知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测量起来会比较费事。这时,教师将学生带入到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首先为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的模型,一根绳子和一把直尺,若能够学生利用这两项工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顺利进入这个情境后,就开始动手拿着工具进行测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结合以前的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个问题。几分钟后,有的学习好的学生已经找到了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测量出一个长和一个宽,然后在乘以2,学习相对较差一点的学生就会把四个边都测量出来,然后再计算总和。利用这样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缩小班级中的两极分化。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目标,让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得到全方为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