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丰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310021
【摘要】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以“因材施教”为理论依据,基于学生学习状况及实际教学需要,从作业状况甚堪忧、作业要求论对象、作业设计重实效、作业评价显真情四方面对作业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找到一个让作业焕发生命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的生长点。
【关键词】 作业现状 作业要求 作业设计 作业评价
一、 作业现状甚堪忧
(一)数学作业现状调查
笔者对本校四、六年级共460名学生的数学作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数学作业,将近一半左右的同学对现在的作业感觉一般,没有明显的喜欢和不喜欢,40.9%的同学不喜欢现在的作业,甚至有小部分同学希望不要布置数学作业。
(二)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1.内容不新,精心设计少
目前,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忽视了作业的精心设计,而追求作业数量和练习次数。作业数量多,机械重复,这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2.形式不多,实践应用少
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布置作业往往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往往是机械练习,而不是真正有深度地思考。因此,学生做作业总感到乏味,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
3.教师给予多,自主选择少
为了便于布置、批改和讲评,教师习惯于面向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很少。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4.评价较片面,缺乏人情味
现行的作业评价大多数由“等级”评价代替了“分数”评价,大多数教师没有把作业批改提高到作业评价的高度:
①教师决定作业的优劣,学生不参与批改过程,只是被动接受批改结果。
②作业批改的结果具有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例如“√”或“×”、优或良。
③评价不重视过程,只关注结果,导致学生一味关心分数和等级。
二、作业要求论对象
(一)不同的孩子选做不同的作业
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学生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这种阶梯式的作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较弱的选择较简单的做。既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在不同的目标下练有所得,又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同样的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
布置分层作业,不仅体现在作业的内容和数量上,还体现在作业的质量上。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提高,对同样的题目,对不同的孩子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作业设计重实效
每天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也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形式的变化,注重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生活化的作业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1.学生互助型作业?
可以布置一些小课题研究,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等作业。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需要分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2.家长合作型作业
一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
(二)设计创作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数学创作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通过数学设计、小论文、故事等不同形式,让学生把平时生活中观察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对某个知识点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定期做一次交流,互相评价。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
探究性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可设计观察式作业、调查式作业、实验式作业、课题式作业等。如在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等。
(四)设计游戏类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者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设计游戏类作业要考虑与所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系,此类作业主要用于低中年级。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开放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手段之一。它能让学生投入多向思维,帮助解决问题。
1.开放问题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已知条件,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探求其结果的可能性,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2.开放解题策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会使同一道题目具有多种解答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多解的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多式样的尝试,寻求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解法。
3.开放解题结果,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一道题可能有多种答案,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避免思维过程的片面性、单一性,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作业评价显真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评价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1. 巧设“流动作业本”。
“流动作业本”就是这个本子今天由A做,明天由B做,后天由C做……依次定期轮流。“流动作业”将评价主体多元化,孩子和家长都参与到作业评价中。在流动作业本上,有前面同学的作业作为榜样,也有后面同学来欣赏,同学、家长和老师句句充满人情味的评语,成为孩子认真作业的动力。每个孩子在潜意识里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心的习惯也逐渐养成。
2.作业“巡回”展。
作业“巡回”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每天作业时间,其他同学安静做作业,前一次作业优秀的同学在教室里“巡回演出”,展示自己的作业。作业展示不仅是横向比较,更注重纵向比较。当发现某生作业有进步时,就让他来展示,并介绍进步的原因。此外,还可在教室走廊上定期开展“作业巡回展”,吸引别班同学前来评价与学习,扩大影响面。这样让孩子明确了好作业的标准,树立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让更多孩子体会到成功的自豪与快乐!
3.架设“心灵”的桥梁。
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满心期待地把作业本交给老师,教师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标上“√”、“×”,打上等级。作业本发还后,学生只看一眼便过去,未能真正起到矫正、反馈的作用,更达不到沟通和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评价作业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真诚地写上我们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对我们的评语做出反馈,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根据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全面认识数学作业的重要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布置形式多样、开放而充满活力的作业,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再添活力,让数学作业成为生命课堂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 王凤霞.优化分层作业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分层作业的探索[J].新课程·上旬,2019(4):217.
[2] 李英.分层作业:踏寻“因材施教”的芬芳[J].新课程·中学,2016(6):6-7.
[3] 马旭东.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有效性浅析[J].求知导刊,2019(11):106.
[4] 王闪闪.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研究[J].课程与教学论(数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