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李执荣
[导读] 高中数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李执荣
        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广东 梅州 514000
        摘 要:高中数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知识点多且抽象,这就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因此,怎样使用正确的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高中数学知识就成了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重点问题。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开始出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将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获得根本上的提高。
关键词:“情境—问题”教学模式;高中教学;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应用探究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为学生设计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使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高中生的年龄较大,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更加成熟,思维更加独立成熟,拥有较强的求知欲[1]。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熟悉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效率。
一、了解“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使用的教学方式是让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进行自主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建立教学情境、设计问题、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教学应用[2]。教师在使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设计,在了解高中生心理特征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使学生在对教学情境和问题产生熟悉感和探索欲,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重点,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另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教学,使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变得更强。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遵循的原则
(一)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当前的教学方式提倡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理念打破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弊端,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3]。“情境—问题”模式教学也要使用这种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同学间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积极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好自己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激情,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使用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重视教学设计上的趣味性
        在使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上的趣味性。高中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且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如果教学过程和内容比较枯燥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甚至让一些学生放弃学习数学[4]。因此,教师提高教学设计上的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高中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消化并吸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提升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主要是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研究教学问题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主题和内容的选择。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熟悉感,进而让学生对困难的学习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看到数学的本质,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的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建教学情境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积极学习数学知识。通过研究教学实践结果,我们发现,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期待[5]。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探究新知识,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班级变成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让学生上台制定一个向量,让在指定向量区域的学生站起来,这样做可以帮助初学向量的学生对向量的基础内容产生深刻记忆,还能让学生对向量产生好感,提高教学效果。
(二)设计巧妙的教学问题
        我们要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放置供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这些教学问题的趣味性要强,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思考。在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就是设计的问题要新颖,符合学生的认知,也可以适当结合时事,因为高中生已经可以使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社会信息,教师在利用社会信息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这些问题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就是要根据班级全体学生的情况设计问题,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升班级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因此,要关注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探究教学问题获得收获。最后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作为引导者的责任,要辅助学生进行学习,这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让学生发掘问题的过程呈现梯度上升的趋势,使学生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提出教学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引导,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还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是各个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内部交流探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知识,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担当评委的角色,对小组学生的研究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掌握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经验。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演示几何体的分割组合的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几何体表面积的形成过程,为学生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以及球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分割组合的方式计算不规则形状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生感受到挑战就会激发自己的潜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跟着多媒体课件的流程推导定理产生的过程,并在成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拥有一定的延伸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时一定要使用实例,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多角度讲解和研究,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熟练,帮助学生克服重难点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获得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要求也产生了改变,“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创新性,通过创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利用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丽君.问题探究  活跃课堂——论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科技资讯,2020,18(12):125-126.
[2]李福均.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20(04):62.
[3]陕振沛,宁宝权,郭亚丹.“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99-200.
[4]许凤娟.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9):31.
[5]赵梓希.“情境—问题”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34(04):119-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