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辉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小学442013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美术课程标准》中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当地文物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这实际上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即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而不是专业技能教育。美术文化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美术教育的一个特色,也是美术教育的必然趋势。
文化自信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美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只学绘画的技法,而是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美术文化”意识,进而积极的参与文化的传承。为此我针对这个理念,尝试了“美术文化”的研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文化追求。
一、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现有的教材改变了对学生纯粹的技能型培养,着重从美术文化这方面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之有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方法,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从心底接纳各种不同的艺术文化,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学习创造艺术。如:苏少版各册中的中国画教学、各年段里的中国青花盘、皮影戏、青铜艺术、陶瓷文化、保护文物、古代建筑艺术、陶艺练习等很多教材里,都蕴藏着文化的元素。
水墨画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即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又是美术基础教学中较有价值的一个画种。在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水墨画作为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贯穿于一至六年级的美术教学中。比如《青花盘》表现内容范围广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精神,可以是人物、风景、动物,也可以表现儿童喜爱的学习、生活、游戏的画面。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欣赏,让学生掌握青花瓷盘在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水墨表现语言,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传承,让学生对祖国传统经典文化有所了解和喜爱,有益于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发展。加强对本民族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
二、对地方课程文化素材的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美术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美术它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崭新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教师作为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联系生活,挖掘有利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思想、健康审美、艺术方式来实现优质美术教育。
例如,我在地方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自编教材《湖北土棉、挑花、刺绣、蓝印花布》一课的设计时,把“美术教育应怎样传承传统文化,开创新的视觉文化”作为本堂课思索的原点。
湖北的土锦、刺绣、蓝印花印染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纹样的表现题材,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严谨的布局讲究。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故而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还找了民族印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欣赏湖北蓝印花布的传统纹样,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加强学生对湖北地区蓝印花布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用艺术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强烈情感和文化追求。
三、借助媒体资源的感染熏陶
信息技术是我们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助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知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角度、多层次、直观又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把美术形象视觉化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美术中的国画课一直是难点,因为它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技法性的知识也多,美术老师带的班多,每节课不示范讲不明白,学生也无法掌握绘画技巧。而老师都带好东西每个班都示范就特别麻烦,容易出错,时间也来不及。运用视频拍摄绘画过程制作成微课件,在讲解时直接播放视频,讲解清晰,示范完整,不但学生看得清楚学的明白,也为老师节省了时间带来了便利,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水墨山水画》教学时,利用网络以及微视频等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借助多媒体演示,将山水小品名家演示引入课堂,为学习新知提供了最佳素材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水墨的理解运用,每个环节步步深入,由简到难,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
再比如《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中,旨在通过欣赏评述教学,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视祖国优秀民族建筑及悠久历史文化遗产。而通过讲解和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类别等不同的风格特点,品味古代建筑的美,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到隔断的作用。“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就概括指出了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还有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构件,它在立柱与横梁的交接处,起到承重和装饰的作用。它使我国古代建筑具有特殊的东方审美情趣。这些学生都无法理解,兴趣不高,也感受不到中国建筑的伟大之处。
而通过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我把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斗拱、立柱、横梁等结构,以及一个中国古建筑究竟是怎样建成的,用动画的形式制作成短片,再直观地播放给学生们观看,学生们才能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建筑的魅力所在。学生们看完全部都惊叹不已,一个钉子都不用,结构如此精巧、牢固,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太牛了!对祖国建筑以及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作为美术教师,从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孩子们对祖国各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