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成语文化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马艳
[导读] 打造高效课堂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马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213000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很多学科在教学中都存在着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小学英语学科也是如此。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奠基阶段,也是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寻找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成语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
        成语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是一种经过了长期的使用和提炼形成的一种固定式短语,比日常词语的含义更加丰富,表达效果更加生动传神,语法功能更加的完善。成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结构精辟简短、实用好记、读来朗朗上口的优点。成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智慧结晶,也是汉语的精髓部分,学好成语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成语文化渗透是加强成语文化意识的有效方法,英语文化与成语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加强对两者的印象和理解。
一、小学英语阶段特征分析
        1.更加注重英语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看,在我国当前教育的整个体系里,小学英语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开始和启蒙。在此期间的英语学习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当要注重夯实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并且要帮助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极高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来长远的英语学习提供充沛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一定会涉及字母、音标、基础词汇以及日常用语等方面的内容。那么,通过这些较为简单的英语内容板块的接受和学习,学生容易循序渐进、渐入佳境,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开个好头。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基础的夯实是至关重要的。
        2.内容大众化
        因为考虑到小学生基本上都还是低龄儿童,他们的知识接受水平和实际应用的日常需要是优化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目前教育系统中最为基础、最为低端的学校教育板块。相比较中学生而言,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的接受、消化能力大多还只是处于发育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还是处于比较弱的状态下。因此,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必须要非常简单,趋向大众化与普通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学英语学习中会涉及日常用语如打招呼、请求、感谢等,如此这般贴近学生生活,更有情景性,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英语学习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是学有所用,而不是空中楼阁的抽象理论,从而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学生主体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很显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定位已然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过去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现在的知识主动学习者。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已经无需采用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而应当针对当下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不断地积极改变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优化自己的教学课堂,发挥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带领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路人和指明灯。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成语文化渗透策略
        1.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
        英语和汉语以及成语的直接联系就是翻译,如何理解英语的表达受译者的译文影响很大。学生在阅读时的身份就是译者,教师的引导决定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将成语文化渗透结合到英译汉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兼顾词义、句式甚至押韵,这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学生要具有较强英语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淀,才能将英语和成语建立有效的联系。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想要通过翻译建立成语和英语的联系,困难重重,小学生本身的知识积累就严重匮乏,他们的学习以基础的认知和理解为主,无法达到文学知识的学习要求,显然他们的成语学习能力较弱,将英语翻译为成语也就需要适当降低难度,例如,教师通过“It rains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这种基础简单的英译汉实现英语和成语的联系,而像“white night”(不眠之夜)这种词语的理解难度本身就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成语是经过不断的提炼和总结得出的语言智慧结晶,高概括性和强提炼性是其主要特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的英译汉教学并不能完全实现成语文化的渗透。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能力制定。
        2.教学体量要适当
        课堂时间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而定的,课堂有限的40 分钟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也是有限的,所以课堂的内容体量也要有限,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学习负担,保证“教必有效,学必有得”。内容体量过大导致学习流于形式,不能内化吸收,这将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在英语课堂中,成语文化的渗透要有所针对,更要有所限制,一节英语课进行两个成语的渗透便足够了,在学生学习能力有保证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但不宜过多,严格控制成语渗透的内容含量,以“Treasures fill the home”(金玉满堂)的讲解为例,Treasures 意为“宝藏”,这里的翻译是意译,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里“宝藏”的含义,才能有效的进行意译,让学生理解这个成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如果教师过多的增加成语内容,这将极大的影响到英语课堂的进度,并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严格控制成语渗透的内容含量,做到高效渗透,才是行之有效的成语文化渗透。
        3.避免生搬硬套,灵活制定教学内容
        英语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生活、学习、科学、文化等诸多领域,知识面涵盖非常之广。教师在进行成语文化渗透时,要充分结合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教学问题出现,以“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笨鸟先飞)为例,教师可以放到与努力、奋斗有关的课程里,这样有利于成语的讲解,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假设教师不结合课程,将“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放到科普类课程中,课程内容与成语内涵不存在具体的联系和共性,教师生搬硬套,学生死记硬背,不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恶性循环,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4.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例,在进行“the frog in the well”(井底之蛙)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纸质画面,进行绘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图文并茂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绘本形式的教学活动也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多媒体还可以提供音、视频等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营造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成语学习本身就存在理解难度,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成语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出现学生“闭门造车”的不良习惯。
结束语
        在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中,成语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才能保证成语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而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强调的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成语属于上升阶段的文学知识,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理解能力,结合实际,不要贪多、重形式,要保证小学英语课堂中成语渗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兰.小学课堂中的文化渗透[J].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2018.5
[2]章金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1
[3]张美新.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05(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