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模仿·归零——写作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朱亚飞
[导读]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通过三个策略探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朱亚飞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初级中学  311265
        【摘要】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通过三个策略探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以境触情,抓住时机或创设情境,触发学生写作热情,从而产生表达的需求与写作需求;以篇谋法,依托课文,依葫芦画瓢学习写作技法,实现模仿到创生转化;以点带面通过片段训练,组合片段成文,学会化整为零,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   有效策略   兴趣激发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语文老师避难就易,放弃写作教学。长期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训练与提升,学生谈写作色变,写作素材陈旧,话题老套,学生说不清、写不明,无法表情达意。文章无病呻吟有之,高喊口号有之,抄袭应付有之。
        笔者执教的两个班孩子,新七年级,开学第一天就让他们以“开学第一天”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笔者以为对于孩子而言,升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新的规章制度……一切的一切,总会有一个人、一件事、一瞬间让他们留下印象,可是交上来批阅,笔者越批越无奈,且不说孩子语言的表达有多干涩,就是一件事情的原委都没有说清楚的,从早上跨进校门到教室里一上午课到食堂就餐到下午三节课后放学回家,流水账式的呈现比比皆是。
        这样的写作状态该如何破?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了如下的探究。
        
一、以境触情——抓住机遇触发写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又说:“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试问“写身边事,抒真性情”真的这么难吗?学生课间与同学畅谈无阻,谈论电视剧声情并茂,微信朋友圈时时更新,这难道不是说真话,抒真情?可为何一谈及写作,学生就不愿表达,无病呻吟。不难看出,现在的写作内容很多与学生的生活剥离。当前的写作教学就需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触发他写作热情的内容。笔者一直在寻找一个触发点,一个让学生受刺激、情绪波动的点。终于它如愿而至。
        一天中午,像往常一样带着学生走在校园林荫道上,两列纵队整齐而缓缓前行。突然在教学楼入口队伍突然骚动起来,接着发出一声尖叫声,学生们姿态万千,即使回到教室,也是惊魂未定,争论不休。我心中窃喜,终于等到机会了。趁热打铁,十分钟以后,我走进教室后,要求学生写下刚才那一幕的感受。
        教学片断一:
        师:刚才吃饭回来,队伍突然就乱掉了,我在后边听到了同学们各种谈论的声音,甚至听到了响彻校园的尖叫声,是发生了什么吗?
        学生A:老师!是一只死老鼠,我吓了一跳。差点没窜到某某身上去。
        学生B: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看到前面同学围在那看什么?我好奇地走上去,看到四脚朝天,被踩扁在地上的死老鼠,瞬间肚子里翻江倒海,差点把午饭都还了。
        学生C:老师!我是走到楼梯口才听到有人大喊:死老鼠!我瞬间后背冒汗,还去看了看我的鞋底,怕无意中踩到了。还好还好,鞋底没有血丝,终于长长叹了口气。
        学生D:老师,老师!他们说这老鼠是楼某某踩死的,他还我这边炫耀呢!太恶心了。
        学生E:老师,老师!我发现我们班男生胆子太小了,我们老班简直就是女汉子……
        学生们七嘴八舌,像打开的话匣子,说个没完。我觉得此时学生感触一定最深、体验一定最真。这样美好的一瞬该让他们赶紧记录下来。
        师:这件事你亲身经历了,每个同学都从自己的角度说了这件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你的角度来写写这件事呢?
        生:……(开始思考)
        师:比如走过没看到的同学,你听到尖叫后,你的反应(心理动作等),你看到的队伍是如何的?队伍中的人各有什么动作、神情?都说了什么?又比如,看到死老鼠的同学,你看到了怎样一副死相?你看到后的感觉?抓住动作、心理、神态。你周围同学什么反应,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什么神情?再如,后来的同学。看到队伍的骚动,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来,让我们动起手来,写一写一只老鼠引发的骚动。
        学生们都提笔写起来,无一例外!笔者当场批改,大声地朗读孩子们描写精彩的语句。来一本,念一本,孩子们奋笔疾书,争相让老师看他们的文章,这还是那一群谈写作色变的学生们?笔者不禁感慨学生不是不想写,只是未到可写时。给他一个刺激,他自然有他可写的内容,让你刮目相看。
        学生精彩片段一:
        吃过午饭,整齐的队伍走在树荫下,暖暖的。阳光透过碧绿的树梢,片片绿叶把小小的影子投在地面上,微风吹来懒散的聊天声。
        队伍快到楼梯口时,队伍前头的同学们瞬间炸开锅,前排的队伍乱成了一锅粥,而后排呢?与前者截然不同,脸上大写着一脸迷茫,许多双痴呆的眼睛前顾后盼,紧张的气氛在一刹那驱散了午后的懒散。
        透过树枝,一个个脑袋从人群中冒出,叫啊跳啊,人被挤成了团。一会儿队伍才慢慢向前移。地上的场面缓缓映入我的眼帘,一只小老鼠躺在地面上血肉模糊。队伍惊魂未定,走得飞快,后排的同学纷纷绕开,绕了一大圈。
        回到教室,老鼠的事变成了几乎所有人讨论的话题……
        可见,让孩子们写作并不难,关键是抓住那宝贵的一瞬,让学生表达需求在那一刻迸发。这样的触发点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比如“老师发试卷那一刻”
“体育课被改成语文课那一刻”“门牙掉了那一刻”“英语课上被点名那一刻”“班主任不在的自修课”……需要语文老师抓住机遇刺激学生写作,此时的孩子一定能倾泻他们的真性情,流泻那一纸感动。

二、以篇谋法——依托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点,可是没有谋篇组织的能力,心中所想无法传于笔端,空有一腔热情,终也化为乌有。因而教授他写作的方法也变成了激趣后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实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值得我们去模仿去借鉴,阅读与写作永远都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阅读经典文本时可以学习写作,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教会学生学习“文本之法”在模仿中创生,以篇谋法学习写作方法。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散步》《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金色花》,我们可以以“母爱”为话题,从不同方面探讨这人世间最美好、最无私的爱。《散步》中母亲的“听话”和对孙子的慈爱,《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小心翼翼和“好好儿活”的韧劲,《荷叶母亲》中为红莲遮挡风雨的荷叶,以及《金色花》中“你这坏孩子”的嗔怪。四篇文章,表现母爱的视角不同,表达母爱的文体不同,表现母爱的品质不同,表现母爱的方式不同。如果把这些文章拿出来让学生模仿,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的不同表现,更给了他们写作的“葫芦”,那这个“瓢”也就可能成型了。笔者就以《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作为写作范文,让学生说说两篇文章写作的特色,写作的顺序,主题的表现上的异同点,让学生任选一篇仿写,学生在课文框架结构前提下,变换一定的媒介,仿写的文章也不失为另一种精彩。
        学生习作片段二:
        初夏院子里的栀子花开了,花开得十分茂盛,一朵朵皎净的花朵点缀在树枝上,宛如一个个清新脱俗的少女,一阵风吹过,栀子花婆娑起舞,香气扑鼻。
“说了要带伞还不听,你个小坏蛋! ” 母亲温柔地说。“哼”我调皮地说。
        我看着天花板发起了呆……
        今天的阳光十分明媚,我的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看着在家尘封已久的自行车,想骑的心情浮上了心头,我对着妈妈说“妈妈,我去骑会儿自行车!”她下意识地看了看天气预报说:“要出去的话记得带把伞” 我回了声“哦”
        我开心地骑上了自行车,潇酒地绕着村骑了半圈,感到无聊了,便跨下了车,扶着自行车行走,突然一滴水落在了脸上,我没怎么在意,一阵雷声响起,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夏天的雨说来就来,我赶紧上车与大雨赛跑,在风与雨的合作下,我顺利变成了落汤鸡。
        飞速骑行。
        回到家时,妈妈见了我这只落汤鸡,走了过来,用手摸摸我的额头,像烧开了的一锅滚烫的热水。他眉头紧锁,嗔怪道:“说了让你带伞,还不听,你个小坏蛋。还有不舒服吗?不舒服要告诉妈妈?”妈妈用湿毛巾敷在我的额上,一整天,她守在床边,等到确认体温下来,她才轻松了,嘴角扬起开心地笑容。
        妈妈,仿佛那栀子花,清新脱俗。谢谢你,妈妈!
——《桅子花开》(仿《荷叶母亲》)
        学生模仿《荷叶母亲》象征手法,以栀子花写母爱也是另一番滋味。实践证明,课文才是写作方法的有效载体,用好教材、深度解读,万变不离其法。
        
三、以点带面——化整为零降低写作难度
    有了写作热情作为动力,借鉴名家经典课文的方法作为引领,学生依葫芦画瓢有了模仿的方向,但整文写作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很大,而且模仿痕迹较深。那么如何降低写作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写,笔者通过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就细节描写做了尝试。
    以扩写“她骂他混蛋”为例。
        教学流程:
1.出示课题:
扩写“她骂他混蛋”,请你尽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充实起来,发挥想象,恰当添加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情境等描写。
2.分步写作
第一步:添加语言描写  出示例句参考,学生扩写
第二步:添加动作描写  出示例句参考,学生第二次扩写
第三步:添加心理描写  出示例句参考,学生第三次扩写
第四步:添加情境描写  出示例句参考,学生第四次扩写
3.整合成文
请将上述片段整合成文。
学生习作片段三: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被雨水浸湿了的树叶耷拉着脑袋,天边还有几只没有归巢的鸟儿,他们扇着沉重的翅膀一切都显得死气沉沉。
        然而这时,新生们正在进行期中考试,但这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拿到试卷对折、拿笔、拔笔盖、填写基本信息,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土。而他就不一样了,一个妥妥的学渣,每次考试不是睡觉就是打扰其他同学考试。这次倒奇怪,他第一次认真看题,原来他不是不会做而是懒地做,这些题型他都会。他嘴角微微上扬,握起笔开始奋笔疾书,不一会儿一张空白答题卡便写满了内容。他盖上笔盖,把整张答题卡竖起,端详了一阵子,嘴角扬起了满意的笑容。
        他瞥了一眼正在认真答题的女孩,还没写完,也没多厉害。于是倒头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女孩向后看了眼不停奔跑的秒针,正要回头继续检查卷子,忽然她盯着他看了三秒——现在真不求上进,连考试都睡觉。于是摆摇头继续琢磨着自己试卷。
        直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女孩才合上笔盖满意地交上了试卷。男孩则是被铃声惊醒的,揉揉惺忪的眼睛,伸了个懒腰,把试卷交给了老师。
        下午,教室里叽叽喳喳一片喧闹,直到听到成绩全班才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不会去想第一名是谁,因为他们知道第一非女孩莫属。然而,当同学门听见第一名是男孩时,个个都惊掉了下巴。男孩得意扬扬地接过老师的试卷,蹦着跳着回到坐位。
        下课,女张仔细琢磨着自己的错题,这让原本好胜心强的女孩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因为回家可能又得挨批了。“嘿!”一声呼喊将女孩的思绪拉了回来。男孩得意扬扬地拿着试卷在她面前炫耀。这让原本就难过的女孩一下子站了起来,她指着他的骂道:“你这个不要脸的混蛋,考高分有什么了不起!”女孩抽噎着,瞬间红了眼眶,男孩惊讶地看着女孩,女孩一向来脾气都很好,从来不发火……
    第二天女孩正准备翻开书预习时,从书中掉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三字。
——《满分的教训》
        笔者发现,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提笔写作了,这便是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将困难目标化整为零,一个一个克服或实现,最终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甩一个题目给学生很简单,告诉他们要抓住人物描写细、写具体也很简单,可是学生会觉得好难,提笔却不知如何入手写。那么笔者将这些细化,一步一步来,一句一句写,一段一段组合,这样的以点带面,化整为零,直接降低了写作难度,让学生乐写、会写,从而在不断训练与强化中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面对一线的语文教学,面对连把一件事写成文都难的农村学生,面对谈写作就色变的学生,如果着眼于每一步,以境触情,以篇谋法,以点带面,那么写作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写作也便有法可循,循序渐进。笔者所做的只是一些初浅的探究,希望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能找到更多刺激孩子写作的方法与契机,让写作成为孩子们乐于表达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李胜建 《我的学生我的课》,辽宁教育出版社,2017.10
(3)孙绍振 《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