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华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语文是一门考查学生对于汉语言应用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为今后选择更加专业的学科做铺垫的有利时期。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环节的综合提升,在写作环节尤其是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活动;作文;实践
引言: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环节。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学生也需要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才能更好地完成作文的提升,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活动作文”是目前围绕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尝试,就是通过创设必要的环境还原一些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通过作文的形式把这种感情或者活动内容写出来,这种诱导学生表达的活动作文,能够更好更自然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情,从而提升作文能力和水平。本文就中小学活动作文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完善教学环节,真正让活动作文成为启发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形式。
一、活动作文较传统习作教学的优势
传统习作教学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词语、修辞以及句子进行简单地模仿,模仿的程度根据中小学学习的程度不同有所区别,但整体上呈现一种模板式,单调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此外,传统的习作缺少情感诱因,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往往闭门造车,最终对语文丧失兴趣。而相比传统的习作教学,活动作文解决了以上的不足,它是通过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活动设计和活动的内容均在教师的规划中,学生全程参与,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和不同方式获得有用信息,并且在无形间,提升了学生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在活动后的习作时,学生大多能做到言之有物,能够做到感情的真情流露,这对于作文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技巧修辞可以积累,但是感情的敏感性是需要实践活动不断培养的。
以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习作为例,“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主题就是很好开展活动作文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参加,比如集体的春游,比如公益活动,利用学生参与的机会,活动中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细节,在感受学生之间游戏乐趣的同时,找到生活的细节,在之后不知写作,对题目不加限制,看学生如何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二、活动作文对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1)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设计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能够通过完整的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
活动作文的活动不局限于室内,也可以开展室外或者是社会上的活动,使活动的环境丰富是第一步,其次在设计课程上要灵活多变,尝试不同的形式方法,看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以调动充分参与积极性为主。活动作文丰富精彩的活动是活动作文对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的关键一步。
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课为例。习作有一章是“漫画老师”在设计这一活动作文时,教师可以从绘画入手,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老师形象,并且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作,进行评选比较。通过绘画手段,能很好的增进学生习作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之后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活动中老师的形象写到纸上,提升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
(2)写作内容不局限课本可以适当创新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只是他们缺少将这种想象力进行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活动写作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活动的特点,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就要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写作题目,甚至是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和角度进行习作训练。
以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课本为例,其中一章写作训练是我的奇思妙想。这一写作环节正好是活动写作“大展身手”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和其它学科互动,举行一场小发明创造的比赛,让学生设计一些构思的小发明在展览会上讲解,进行互动,在之后的习作训练上,老师不规定题目,学生可以写自己发明创造的过程或者写对别人发明创造的评价都可以,这样不加束缚的写作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3)评价多方位不仅仅局限词句
对于评价一篇文章,教师要站在多个角度,立足于学生。活动作文就是要把评价也多元化。传统作文评价以词句优美,文笔顺畅作为绝对标准,活动作文评价教师可就作文词句,情感表达,甚至文章结构进行全面评价,多发掘每个学生写作中的优点,提出修改意见,找到每个学生需要努力改进方向,不是以单一评价挫败学生参与活动写作的积极性,破坏学生习作兴趣。
结束语:
活动作文是新形势教学下作文教育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诱导学生写作灵感,丰富学生课堂活动,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活动作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将能够提升中小学学生语文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丛玉民.从设计活动入手,探索作文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7,(9).
[2]李兆坤.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促进小学作文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