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既要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也有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李志军
[导读] 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李志军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第二中学校  山西吕梁  033100
        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向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的情景下问题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那么让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具有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科学精神最最重要的。其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是核心,所以我最近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依据物理中控制变量法思维模式,得到一些物理规律,理解,记忆、应用;也要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提出质疑,分析总结,在不同条件下,物理规律是不同的,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精神。具体做法我举例说明:
        本学期最后一节公开课,我讲人教八年级上《第六章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我通过一周的反复思考,真正对本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备课,没有按照课本上固有的编排顺序去教授内容。通过我反复思考,我发现本节课三处位置要求,既要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也要打破学生的定制思,下面我逐一介绍。
第一处本节课教材编排的第二个知识点鉴别物质。其实这个知识在前面已经在引入密度学习密度时,我已经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对比,计算题训练,本节课再学完温度对密度的影响之后,再利用“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变”这个规律去鉴别物质,我觉得学生会有新旧知识相互冲突的感觉,整节课有不连贯的断层之感,所以我去掉这部分知识,但是我又想到这个知识既然是前面所学过的,依据知识建构的原理,本节设计我先复习前面的“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导入,提问学生如何鉴别金牌是否是纯金制作?让学生应用头脑中已形成的定势思维“同组物质密度一般相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学生顺畅的利用以学过的规律方法回答问题,此时我追问这句话是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呢?然后学生通过观察密度表表头条件发现其实前面所学这个规律应该是在“常温常压”下才成立。那我提出一猜想性的疑问:密度是否与温度有关呢?如果温度变化了,密度是否变化呢,这样顺利的就衔接到了我们的新客,同时,也为打破学生已具有的定势思维铺设了一条新的思路。然后通过演示,风车在点燃酒精灯的火焰上方转动,让学生产生兴趣与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动力。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表述总结,归纳出新的规律。就是密度与温度是有关的:一般情况下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是变小的;温度降低,密度是变大的。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其他物体是否符合此规律?学生举例说出了,铁轨间有膨胀缝,高架桥之间留有膨胀缝隙,这说明固体也是热胀冷缩的。也有同学说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等。学生的思维正真在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普遍适应的一个规律就是:一般情况下,物质的温度升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物质的温度下降,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新的规律与刚上课的用到“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变”不一致的,但先学一般规律,后改变条件,总结出新条件下新规律,顺利打破了定式思维,学生对两个规律都认可。我为了验证教学效果,课后训练设计两个新情境中的完全相反的题目,学生们正确的选择了相匹配的规律去解答问题,教学效果很成功,
        第二处需要去打破学生定式思维的地方是:在新课中通过实验分析,我们获得了一般情况下物质等温度升高,使物体体积变大,密度变小的规律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质疑:一切物质都遵循这个规律吗?然后通过提问学生水结冰之后为什么浮在水面上?水结冰之后密度是变大还是变小?那么体积是变大还是变小?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得出:水遇冷温度下降直至结冰时,密度是变小的,体积是变大的。为了验证规律普遍性,然后进一步出示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测量数据,绘出图像,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得到水在四摄氏度是密度是最大的,当它的温度从4摄氏度开始降低的过程中,它的体积变大,密度是变小的,这就又出现了与之前面所学规律相违背的一个新的规律,又一次成功打破学生定势思维,新旧规律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反常膨胀规律及他成立的条件,及时让学生尝试去解释,在冬天冰封的河水中,为什么有生物生存?。进一步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理解,应用规律。进一步通过事实验证了,规律是正确的。

第三处需要打破定势思维的教学处:课本第二部分利用密度鉴别物质中,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122页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学中发现,即使计算出来密度与某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但不一定就是这种物质。它有可能是其他物质的混合物,然后平均密度等于此种物质的密度。所以我们在鉴别物质的时候,首先要测量密度,同时还要结合物质的其他性质,比如说颜色、气味、延展性、导电性、磁性、隔热性等等综合来鉴定物质。
        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教授完毕,马上进行了十分钟的课堂达标训练,课堂达标题目是我精选出来的目的,也在训练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先对已经获取的一物理规律要记忆,又要让他们区分在不同条件下,物理规律是不同的。比如说第一个题,我是让学生利用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相同的,也就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第二个题就是打破第一个题的物理规律,就是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题,房子中着火了,那有毒气体受温度的影响,密度变小,要上升,所以我们在自救的过程中,有毒气体是在高空,所以我们要人要匍匐着从底部爬出。第三个练习题是对水是一种比较特殊,它在零到四摄氏度是反常膨胀,所以出了一个简答题,在冬天有水的自来水管为什么会冻裂?第四题综合应用题,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冬天为什么暖气片要安装在窗户下边来取暖?夏天为什么要把空调挂在高处来制冷?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三四个规律中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规律来解答问题,即使对相关知识的区分。也是对每一个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如果学生能成功的匹配到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解释现象。那说明学生确实已经掌握了本节需要重点学习的物理规律,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定势化。通过我巡查,学生答题情况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我认为《密度与社会生活》这节课上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我进一步反思,为什么学生上完高中物理,认为初中物理中有很多规律好是“错误的”,我想这些学生再初中学习物理时可能只是记忆了僵硬的规律,没有考虑每个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他们的思维被固化,形成定势思维,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既要学生形成定势思维,还要巧妙打破定势思维,以培养真正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