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勇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中学
摘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充分内化语言的重要阶段,学会说话并不难,不容易的是能够明白语言中的内在。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就应该成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上的重要引领者,让学生在身心成长中更能明白语言的魅力。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教师应该在此方面有所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
前言:初中阶段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掌握以及语文素养的养成等都是重要时期,教师通过不同策略的教学,在语文阅读中,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快乐。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构筑高效课堂,通过良好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反思性针对性的调整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重视阅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兴趣,启发阅读内涵,提高阅读的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本文中针对阅读教学实现策略进行了一二概述。
一、通过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课堂中,要有策略的提升整个课堂的阅读氛围,这对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让学生产生并持续高涨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责任和教学目标。通过课文或者课外读物的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洗涤学生的灵魂,提升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准和审美水平。在此过程中,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效率。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方面下手,通过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热情高涨的阅读氛围,使得学生达到与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例如:在《安塞腰鼓》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播放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腰鼓的热烈、豪迈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感染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热情高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视频与课文内容对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课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二、通过阅读问题提高学生思维
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课堂中,还可以通过问题驱动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培养,通过问题导入阅读能够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多是“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对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和提升并无益处。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寻得最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学自悟,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对课文大纲、主旨进行详细规划和解读,并通过合理适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例如:在《社戏》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很精彩?”,“你了解社戏吗,文中是怎么样介绍社戏的?”,“整篇课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这样,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阅读,会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教师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不同的思考,联系课文中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桂生为什么说偷自己家的,这表现出其什么样的性格”,利用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对于阅文阅读思维的培养和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三、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习惯
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中,也可以通过进行阅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阅读有所感悟,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形成阅读习惯。阅读不是一个人的是,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的碰撞,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还尚未成熟,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将作者与学生进行有效连接。当下,课本阅读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筛选给学生提供有益的书单,面对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质量,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一定要加以引导,能够让学生有自主对读物进行筛选的能力,只有阅读好的书籍,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让每个小组成员按照每人一段落的方式轮流阅读课文开展阅读活动。利用作者在文中最后所给出的公式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阅读来加深学生对此类感悟性文章的思索,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神域引导和启发。另外,教师在通过向学生提供课外读物书单时,可以将书单进行分类,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以此培养其阅读习惯,并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阅读爱好。
结语: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导,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以此增加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高质量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吴锦超.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的实现策略[J].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003).
[2] 田容美.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J]. 课外语文,201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