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才
河北邢台南宫中学 055750
摘要:高效课堂的精神实质可以理解为:自主、合作、高效。自主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其含义为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地开展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也是学习方式,我们要求将学生重新分组,就是发挥学生的作用,实现兵教兵,或者说是达到优生扶差、优生扶优的目的。教师要懂得角色转变,懂得课堂模式创新,正确处理课内外,学会让课堂气氛活跃,也要有灵活的奖励机制。
关键词:转变,创新,课内外,氛围,奖励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部编本统一教材的到来和新高考,给语文老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等专家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指出语文能力向其他学科渗透的发展方向,这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已初露端倪。如语文试卷阅读量的大幅增长,2019高考数学卷中"一片云"和"维纳斯"等情景试题的出现。但与之相反的是,在学校和学生中,语文仍未得到足够重视。语文课的时间分配,学生的重视程度与社会及高考对语文能力的高要求形成鲜明对比。要破局并且突出重围,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语文老师必须的选择。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高效课堂的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职责转变及角色定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角色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老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即按照教材、教参和考卷的标准答案去教。教师只需机械执行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因此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慷慨激昂的满堂灌,学生无精打采的随心听,最后老师疲惫不堪,学生却收效甚微,更谈不上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而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及要求,则呼唤着教师在高效课堂中完成角色转变,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老师教授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教材上的知识,更应该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如此。同时老师还应引领学生德与智的均衡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是语文老师必须肩负的责任。
二、课堂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高效课堂为实现课堂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就要求老师精研教材,精研学生,并在课堂模式设计上下功夫。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解剖式学习,事无巨细的课堂模式既没有重点、效率低下,更不可能发现语文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刻板单调且效率低下,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语文老师应学会大胆取舍,即从课堂认识上把传统的一课多得转变为一课一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新课标有清楚深刻的认识,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精心研究,授课做到系统规范,有针对有计划。当然一课一得并不是要求老师减少授课的内容,而是把语文学习构建成一个整体系统,具体在一节课上,则要大胆舍弃多余且不必要的东西,多在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这些实际已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和华樾教育组织的语文主题学习课程探索等。
在河北南宫中学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实践过程中,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即以课文为基础,精心挑选多篇相关文本进行阅读,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取得1加1大于2的效果),在实践中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理解课与课、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并合理分配任务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很多知识不能在一节课上处理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教材设计中提出的任务群概念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课与课,、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并合理安排任务。语文课前的预习、课堂教学、课下任务安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老师合理安排任务,让学生做到高效的自主学习,是课堂上的高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课上的精心安排设计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下的任务设置则是高效教学的巩固。部分需要多课时授课的知识,则应注意多节课任务的有效衔接和任务的合理分配。如对陶渊明的学习,单篇教学肯定会出现内容重复的问题,而把相关篇目整合到一起,既解决了重复问题,也有助于对陶渊明的整体认知和深层理解。
建构语文高效课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只有积极听取不同的声音,大胆实践,才能事半功倍。
四、活跃高效的课堂氛围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五、灵活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参考文献:纪勇《课堂模式》
赵新芳《主题学习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