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瑜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554300
摘要:《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提出,“脑部发育与幼儿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早期的语言环境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师素养时也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语言技能是达成“少教多学”的重要手段,虽不能过分夸大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但纵观各种教学技能,语言技能确实是核心。笔者本文试图去总结几年教学经验当中教学语言的应用的心得,以此来给将来的自己或者读者借鉴。
一、少教多学之我见
“少教多学”并不是说教师降低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相反,需要教师投入更多。致力于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新加坡的“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就提倡给教师更多自主设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教师对教学的反省及“学习化团体”的建立。可是现阶段在我省各科课程时间并未增多的情况下,“少教多学”的挑战就更为艰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固定的时间参与集体备课和经验分享,在集体中实现思维碰撞和经验传承,集思广益,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少教多学”,增强教师团体实力的同时提升个人教学水平。
二、提升教学语言是少教多学的关键手段
教师应不仅是充当导演的角色,而是要充当学习情景的创造者、参与者、推进者。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语言是教育的灵魂,一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就像我们听演讲,演讲的效果能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语言也是智慧的载体,苏格拉底、孔子、孟子等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传授的智慧多是以语言的方式流传下来。因此教学语言要体现出教师的智慧,一个有知识而无智慧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富有灵性的学生。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提出,“脑部发育与幼儿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早期的语言环境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父母跟幼儿的对话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才能最大化激发幼儿的大脑潜能,即共情关注、充分沟通和轮流谈话。共情关注就是关注孩子所关注的,在对的时机用孩子熟悉的语言与其沟通。充分交流就是父母要多与幼儿说话,给他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轮流谈话就是父母与幼儿的谈话应是“你来我往”,具有互动性。笔者认为,在此把“父母”换成“教师”,把“幼儿”换成学生,把情景换成是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原则也同样适用。
三、地理教学中致力于少教多学教学语言的经验总结
<一>地理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
地理学科是揭示地球表面地理现象发生的原理的科学,其中牵涉到许多科学术语和概念,因此地理语言应是准确、严谨、科学地描述地理现象的语言。在教学当中,多数文科学科的语言可以浪漫活泼,但有时会有失严谨。同样作为高中文科之一的地理学科,其语言要求的严谨性有时却会有失活泼,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在提升地理教学语言方面实现少教多学,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在有限的时间内避免时间与语言的浪费,用富有教师智慧的教学语言用更少的时间达到课堂效果的提升。
<二>少教多学教学语言的经验总结
1.启发性的教学语言
在课堂中适量利用一些启发式的语言,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特点是学生原本不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自己推断出了答案或找到了回答的思路。主要的启发方式有类比式启发和回忆式启发。
在讲解“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动力”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回忆空气受热会怎样,空气遇冷又会怎样,学生都知道空气会热胀冷缩,从而让他们感受这动力所在。回忆式启发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去解决未遇到过的问题。
2.概括性的教学语言
具有概括性的教学语言一定是精炼的并且表达准确的,特别是对核心知识的表述,一定不能冗杂。过于冗杂啰嗦的语言表达,学生不容易抓住关键信息。此外,概括性的语言还要求逻辑性,即教师在表达的时候语言的前后逻辑一定是贯通并且清晰的,这样学生易习得结构化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这一知识原理的时候,由于该原理前后知识点关系非常紧密,由空气的冷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然后到后面的一系列变化是个关联而连续的过程,因此就不能太过于啰嗦,语言一定要准确而精炼,最好一气呵成,这样学生才能抓住核心内容。
3.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在教学当中,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和现象的描述,在语言上形象化更容易让学生吸收。在地理学科当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这些抽象的概念的描述通常需要形象化的语言。例如地球上的大气是“脚重头轻”(这样才能“站”稳),空气像海绵一样膨胀吸水、收缩出水,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就像鸡蛋的内部结构,背斜顶部受张力就像人的皮肤受张力而绷紧等。形象化的语言就是把抽象的情景转化为类似的常见的形象情景。
当然图像和视频也是一些形象的表达语言,但是在给学生看了多媒体之后,还是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帮助学生把图像信息转化为语言信息储存到头脑当中,即再次把形象语言变成抽象语言,实现两者的相互转化。高中阶段的考试是以文字语言(即抽象语言)为载体,因此要求学生要有把抽象转化为形象的能力,在课堂中经常实现两者的转换尤为重要。
4.结构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应注重布局谋篇,前后统一。有导入语言、过渡语言、总结语言,并且这些语言最好做到前后照应,使整堂课有个完整的结构,,便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课堂导入语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其语言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能够描绘出整堂课的大致轮廓。比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导入可以拿一个鸡蛋,问学生要知道这颗鸡蛋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怎么做?学生肯定会说把鸡蛋剥开。然后让学生说出鸡蛋的内部结构,教师点出这是鸡蛋的圈层结构,引出我们地球内部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要探索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我们还能不能剥开?不能剥开我们是怎么做到的?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过渡语言是承接上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的关键语句,道出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课堂整体性更强。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过程中,从“昼夜更替”过渡到“地方时”的讲解,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具有晨昏线的地球图片,教师说: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地球上同一时刻有的地方处于黑夜,有的地方在日出,有的地方在白天,有的地方在日落,时间不一样,因此地球上各个地方是具有时差的。比如某某地为6:00时,某某地为10:00,这个时差是怎么计算的?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地方时”。
四、结语
笔者其实是个不善口头表达的人,所以在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时候吃了一些亏。虽然那时候自己在很努力地备课做PPT,但还是费力不讨好,由于不善表达,课堂效果很不好。后来某一次开始在备课的时候把每句话怎么说都设计好,才没有出现上课时表达吞吞吐吐的现象,自己才找到了一些自信。笔者一直相信,语言是一种力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把语言利用好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目前笔者经验有限,可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真心希望看到更多有经验的教师提取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的语言智慧,让笔者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父母的语言》达娜·萨斯金德、贝丝?萨斯金德、勒万特?萨斯金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教师职业语言技能探析》 刘天堂
3.《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_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工具》肖锋
4.《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程聪
5.《中学地理语言表述艺术初解》 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