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赟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还没有形成完全的思维意识,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会开设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相关课程。在众多的课程中,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具备更多的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引言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的教学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得到成长和提升。然而,从当今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较多,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高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学生也无法在教学活动之中获取知识。针对这一问题,任课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从教学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为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
1.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不得不承认,儿童是被世人公认的最具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天真懵懂,却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打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一知半解正是这种想象力的来源,没有固定的形象认知,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加一就是等于二”,而是“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正是这个时候,美术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该如何小心翼翼地引导和保护他们的这份想象,并能自然而不刻意地表现他们心中的那个世界。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或者是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教学形式,这种传统美术教学有不适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地方,导致美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美术”其实有两重意义,“美”是一种抽象的意境,而“术”是指在表达这种意境中所使用到的手法和记忆。在我的经历中,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重视“术”的应用,“范例式”地告诉学生这一笔应落在何处,那一抹该挥落在哪边。这种教育模式、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天生热爱艺术,在懵懂不能口语时,便会“咿咿呀呀”,在手足能动之时,就喜欢涂鸦绘本,载歌而舞。哪怕追本溯源,人类祖先从猿人进化而来,先学会的亦是涂墙记事、绘图达意。图画与音乐是不需要语言和注释的,它们不分国籍人种,静静地在那表达着它们的喜与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急于传授他们各种技能技巧,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鼓励。或许一开始他们作品表达出来的事物很原始、粗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过于急躁,因为就如同新生婴儿尚不能指挥身体,他们还不能娴熟地使用那种“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那过程中唤醒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加重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引导教育后,才能自然地带入“术”的运用。淡化结果,注重中间追求心中想象的那个结果的过程,这应当是我认为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做到的心态和目的。
2.改变教师“教”“说”的角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艺术的创作当然不能只有心中的感受,就像一个进化完全的答案,它的思绪能纵横宇宙贯穿古今,却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完全摒弃美术技法的授课,会让学生在创作中手足无措,不得要领。
在教授《飞天》时,教师不但要对表面壁画进行剖析,更要做到引导学生思索壁画的意义、古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思维。在引导的同时介绍那些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壁画中的人物刻画手段、色彩表现形式,虚实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和学习美感与技术,试着和学生一起摆一摆、猜一猜壁画人物的造型。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自由探索的课程,教师能从教育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思想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以为的美做出自己的表达及诠释。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去规范化”,改变“教”“说”的角色,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
我们不能抹杀孩子心中的美,我相信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怀有一个美术的胎儿。教师不应该想着如何去雕琢每一个珠胎,让他们统一化、格式化,其实他们与即将分娩出生的婴儿无太大区别,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只是需要一个系统的世界观来支持他们的诞生。而“术”就是那个笼统的世界观,它就像是我们的五官、手足,靠它来实现我们的所有。就像人,生而是为了胸腹间的天地,而不是为了皮囊,五官手足等外在为辅。美术中的术是为了美而存,美以术为辅,过度的舍本逐末会抹杀了学生那份天真纯真,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画质高清的打印机,而淡化结果的过程中必然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以虚求实。
3.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升上课效果
美术作为一门直观的视觉艺术,是建立在视觉触觉的基础上,多以绘画、雕塑等为表现形式。如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下面我从教师本身和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学生角度,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上的优势:对于教师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简化教师的备课环节,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精心准备范画、教具。比如在讲四年级“冷暖色”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多幅形式相同而不同颜色的范画,如果多媒体,教师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范画作品。借助计算机准备范画,教师则可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节省大量的时间,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去备课、去思考教学方法。例如:思考怎样把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多样化的PPT。在上课欣赏时,也只需做好PPT课件,通过这种形式把画家的作品用声频、图像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提供给教师的便利。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美术教学目标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芽”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情境,并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上完一节美术课后能够有所收获。课前,教师要做好备课准备,针对以往教学中的暴露出的不足,和实际教学的情况做好教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色彩丰富的动画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从而营造欢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选择动画片时,应当尽量选取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较大的,通过动画片引出教学内容,承上启下,为接下来开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观看动画片后,情绪会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氛围会变得轻松融洽。据研究表明,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有效锻炼创新思维。除此之外,由于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学生在课后观看同一部或者相关的动画片时会产生熟悉感,进而回想起美术课堂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印象。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生所喜爱的动画片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学效果能够更加达到理想目标。
4.改变单调的教师评价,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本身就没有优劣的标准答案,它们是用来开阔眼界、获取信息,从而来完善自己的一种途径。人对人或对事的评价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主观意识,延伸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上也是一样的。对同一个物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就会导致不同的理解和审美趣味。因此,在课堂中,对于名画或学生的画作,教师应以观赏者的身份进行客观评价,不应事先就给某一对象规定统一、唯一的评价标准,可以试着让学生或作者自己发表看法,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掘不同学生的特点,充分地表达其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来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那么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审美及想象力会得到自由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画家梵高》中,我仅仅只介绍了梵高的身世和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便让学生欣赏画作,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作品的色彩和气氛,并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一些问题:画面画的内容是什么?色彩、用笔又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最后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名家大师抑或是自己身边同学的作品,他们都有着无尽的好奇。而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专有的规则和条例,让学生带着自己或喜欢或不解的艺术作品带入教学,互相交谈分享或者解惑,带领学生一起了解每幅图画中表达的意境,图画后隐射的现实,让学生从中体会美术带来的那个广阔世界。
从“虚”到“实”,让我们把画笔留给那些一个个自由飞翔的心灵,给他们一片即便长大成人后,依旧能自由想象自由创作的自留地。我们应当让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回归,让学生在创作时能最大限度地放飞自己的思维,释放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开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20(18):62-63.
[2]王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20(14):153.
[3]董慧瑜.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 000(006):120.
[4]孙金先.谈基于素质教育背景的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 No.177(1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