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光
山东烟台开发区实验中学 264006
近年来,深度学习的理念渐渐为基础教育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给课程改革理念和课堂改革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历史教师教了好多年书后,发现历史不会教了?因为好课的标准变了?变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思考,历史课堂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变了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什么样的课才是深度学习的一节好课?
一、一节好课是来自于单元并回归单元的课
大单元教学设计为老师们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为一个主题在一定时间段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有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评价和资源等,单元教学设计结构表征为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搭配和安排."基于以上认识,每一节课,我首先要从单元中备课,课来自单元并回归单元。一节课是一个单元的片断,且有机联系的一个片断。例如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课,首先我们分析了单元内容和单元地位。在这个单元中贯穿的主线是民族危亡民族觉醒民族抗争和民族胜利线索。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民族抗争恰恰是抗日战争取得 胜利的根本因素。
首先要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一单元做好单元设计。在设计完了单元之后,着手设计课时,在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又紧紧回扣了单元主题和线索——胜利这个核心词语。设计了主题是“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然后在这个主题之下设计了如下的四个问题:为了胜利,谁在坚持抗战?为了胜利,谁在引领道路?为了胜利,谁在提供帮助?胜利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这节课紧紧抓住胜利主题 ,串联本课,呼应单元。这样设计,使这节课不仅内容形式上归属这个单元,更重要的是主题对单元深层次的归属。
二、一节好课是有问题统领和结构化支撑的课
如果一节课上得好,师生有个共同的体验是一节课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在思考与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这种体验何以能做到呢,首先这节课一定是结构化的设计,给学生学习的整体感。而结构化的设计必须要有结构化的问题来支持,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主题,要有思维含量、有挑战难度,每一个小问题的设计都是为解决大问题而设计的思维路标或是脚手架。
例如:部编教材第三册《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研读课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价值研究,发现这一课的历史地位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 因此设计了结构化问题如下:有历史学家说“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又是五四运动的序幕”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补课?谁来补课,补什么?补课的效果怎么样?通过这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把本课所有内容串联在一起,浑然天成,结构化跃然纸上。
三、一节好课是有史料支撑的课
历史核心素养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这两个素养的培养直接来源于史料阅读。历史教学要有史料的支持,才能论从史出……
而我们在课堂上史料运用的过程中大多习惯于给学生提供史料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找出主要信息,归纳证据,支撑观点的过程。如何把史料阅读的过程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思维冲浪呢?
课堂教学案例: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本课,汉武帝大一统四条措施脉络特别清晰,教材提供了四大措施,分别是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每一个措施需要分析 “为什么、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三个问题。
设计者的思考是: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史料阅读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细碎分析的方法。梳理所有教学史料,对应这三个部分设计的任务和学生活动是:背景:提供史料找归宿;措施:教材史料整阅读;效果:提供观点找史料。
以上是我们对深度学习背景下变革课堂的一些思考和探索。课堂改革不能因为走得快,而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历史教学的改革探索同样如此,那么什么是我们不变和传承的东西呢,那就是我们的课堂还是要有充满“历史味”的故事 这样才使我们的历史课有血有肉,有情节 有温度。给了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和触摸历史脉搏的思维张力。
四、一节好课是蕴含着历史大概念的课
什么是大概念呢?简而言之,“大概念”是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 最利于转化为素养的学科内容(本质的、特殊的、关键的知识)。一般地,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构成包含五个方面:
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历史的原点,从延续与变迁的角度达成历史发展认知。而实证与思辨是历史认识的方法,这三个方面的概念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法论。从文化与文明的的角度认识历史价值,历史的客观与价值方面理解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方面是历史学习的价值论。
这些学科概念一定与哲学大概念相联系。在这点上,历史老师首先要做出有思想的价值判断和分析,然后尝试进行学科大概念统领之下的单元教学。
在世界史第七单元《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中,尝试设计历史学科大概念统领的单元,研究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的单元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的发生源自于生产力发展,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在是世界上存在不是孤立的现象,一定是有其前因后果的,是与其他事物或是事件有着必然的联系的。正是因为联系才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只不过有些联系的因素和路径是需要思考和发掘的。本单元的历史事件之间恰恰明显的体现了这一规律,关于这一个点,学生尚能理解到位。因此在本课中我们设计了三个寻找联系的问题: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最先发生在英国?分析原因会发现,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包含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几大原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些原因又共同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纺织—动力—交通这三大领域,有什么必然联系?探究发现这三大领域是有着生产力需求的原因递进关系,且每一个原因和结果与下一环节的革新是环环相扣的。工业革命发生的影响是什么?会发现生产力极大提高是主要影响,同时结合三大领域发现衣食住行的广泛影响。在分析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深层次指向和发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学生把这一认知内化为思维方法,并迁移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时,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