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
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
内容摘要:当今中职语文课堂不受学生重视,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懒于思考,甚至懒于张口读书。本文从“诵读”入手,以《诗经采薇》为例,谈到了诵读课的一些教学方法,希望能给各位同行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诵读 兴趣
当今社会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型技术人才,因此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专业课最重要,专业课的重要性大过其他课程。一方面,专业课的开设明显多于公共基础课,语文课被压缩到每周只有三节甚至更少。另一方面,学生对待语文课热情不高,认为学不学无所谓。但事实上,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202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课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语文老师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出生起陪伴至今,所以学生不会“天然的”对语文没有兴趣,而是缺乏一种形式的引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发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把握课堂,而“诵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所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诵读课来谈谈如何用诵读点燃语文课堂。
《采薇》这篇课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古诗文诵读,旨在通过诵读这一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为了更好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作品,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设计:将重点落到诵读训练上,通过诵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感受音韵,体验情感,内化意境;在不同层级的诵读中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要领,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其他诗词作品的诵读中,从而提高诵读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中职语文核心任务的定义,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读准全诗音律,进入诗歌意境,准确读出全诗重章叠句结构及一唱三叹的情感;能力目标——通过不同层级的诵读帮助学生在 “听读—初读—品读—美读—探读”中循序渐进的掌握诵读要领;情感目标——领悟诗中主人公对家园故土的向往之情。同时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设置为读出全诗音律美,读准全诗重章叠句结构及一唱三叹的情感;而教学难点则是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有效“入境”,把握诗歌情感内核。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本次课我的重点就是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正式上课前,我仔细分析了班级学生。根据课前调查,85%以上的同学不排斥语文课,对诗文诵读有一定的兴趣,但因学习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小,人生体验有限等问题,在诵读中不能恰当的把握诗歌情感,对于诗歌的重音、节奏、停连、语调也不能合理掌控,所以他们更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怎么诵读,也不敢开口诵读。
课堂上,我先跟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我请全班同学推选出一个唱歌最好的同学。学生一听是唱歌,顿时来了精神,课堂上活力十足。接着我告诉他们,其实三千多年前的《诗经》其实恰如我们当代的流行歌曲,所以无论是诵读诗词还是唱流行歌曲,都力图达到三个层级:不跑调、有感情、再创造。
接下来,我给学生播放了音频资料《小雅·采薇》,让学生在听读中感受配以音乐的诗歌,并结合画面展开想象: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情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学生通过聆听,能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在听读中渐入佳境。
有了听读做基础,学生已经能够解决基本字词疏通的问题,然后,我们通过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要求学生部门内部采用自主学习法自读,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在基本的节奏、重音、语调、连停四个方面落实诵读。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评分。
这一个小组活动,进一步点燃了课堂,人人能张嘴,人人能诵读。
但是,光是能诵读,远远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于是,在这一轮诵读比赛告一段落之后,我紧接着又做了一个示范,学生本来觉地自己诵读得很好了,一听示范诵读,觉得还是有差距。我顺势提出问题,你们得诵读中还缺少了什么味道呢?就在学生探讨寻找差距时,我给他们放了一段有关“重章叠唱”的微课视频。微课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解决单个知识点的问题非常有效,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看完微课视频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之所以差一点“味道”,是因为诗词的层次感没有读出来。
经过点拨,学生对诗歌内容进一步分析,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这是时间的推移,表达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从“四牡业业”到“四牡骙骙”,再到“四牡翼翼”,这是场景的描写,表达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从“岁亦莫止”到“心亦忧止”再到“岁亦阳止”,这是情感的变化,表达戍边战士归家的复杂情愫。
待分析完诗词后,我再宣布每组由一位同学读前三节,另一位同学读第四、五节,其他同学集体诵读第六节的互动诵读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重章叠唱,反复咏叹情感层次。这种诵读方法可以让每个人都投入到课堂诵读中来。
最后,我将突现诗歌主题的音乐配合全班的集体诵读,并在诵读前设计4个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有效“入境”。让同学们思考,在时光流逝,季节更迭的薇草之岸;在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战场之上;当阳春三月,离家赴命的离别之时;当雪花纷落,壮士返乡归家之际,你都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触摸到什么,内心的感受又是什么?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再次诵读,并结合量化考核细则对诵读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师评及教师总评。
为了使学生的诵读能力进一步提升,并能将诵读要领运用到其他诗词作品的诵读中,在总结本课诵读方法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课后作业也进行了精心设计。运用本课学得的诵读技巧,结合微课中的视频学习资料,诵读名篇《蒹葭》,并将诵读作品上传到班级群共享。在《采薇》中我们看到一个苦戍边关、心系故土的边塞卫兵形象。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位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在生活中当你遇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矛盾时,你会如何去做,请登陆班级群交流讨论。这些课后练习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本节课做学知识继续沿用,同时也能由书本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采薇》这节诵读课的教学,我发现我的课堂前所未有的活跃,许多学生下课之后还意犹未尽地诵读着诗歌,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本课我设计不同形式的有声诵读使学生乐于诵读,并反复诵读;不同层级的诵读要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方法。在品读环节融入微课,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在美读环节设计4个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有效“入境”,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超过87%的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内核。
当然,中职语文的课本里不只有诗词,还有小说、散文、戏曲等不同种类的文章。如何利用多种诵读形式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并乐于诵读,是我今后诵读教学的重点。诵读比朗读更强调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如何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他们跨越时代、人生阅历等障碍,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是我今后诵读教学的关键。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是一个文化古国。”诗词经典,像一条河,源远流长;似一棵树,根深叶茂。用诵读点燃语文课堂,我还将努力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建英. 朗诵,点燃语文教学的激情[J]. 科技风, 2018, No.361(29):57-57.
2、康晓民. 试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中学语文, 2016, 000(005):48-49.
3、宋超. 激"活"语文课堂 点燃学习热情[J]. 基础教育论坛, 2016(6X):55.
4、张玮妮. 点燃学生激情激活语文课堂[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3(Z1):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