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谈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1期   作者:崔燕庄
[导读] 数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抽象的,又是陌生的,尤其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崔燕庄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富都小学
        数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抽象的,又是陌生的,尤其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幼儿园到正规的小学学校教育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已经不是幼儿园时期的以游戏活动为主了,而是以学习作为主导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顺利并尽快渡过这个过渡期,喜欢数学又会学数学呢?我认为只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引导,把单调变生动,把抽象变形象,把枯燥变有趣,把平淡乏味的数学知识及相关素材融合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们一定会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从内心喜欢数学,从而努力去把数学学好。下面谈谈我通过在一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来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情境,单调变生动
        要想让一年级的学生对陌生的事物特别是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无疑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知识的探索欲望。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减法》这一内容,教材通过小丑图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减法的含义,由于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难于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课本主题图无法清晰地展示或学生无法动态地观察到 “去掉”的过程,直接讲授不利于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因此,我通过课件向学生生动地演示气球飞走的全过程,使学生明白,求还剩几个气球,就是从4个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意思。通过课件动态的演示过程,实现了由直观情境向抽象符号的过渡。
        又如在《位置》这一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判断与表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情境进行教学,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相对应,建立起身体中自己的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前面是胸、后面是背、左手一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的初步感知。再让学生说一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的那个同学是谁?黑板在你的什么位置?请把你的笔盒放在数学课本的下面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位置的理解。最后结合课本中的“平面图”判断图中物品的位置关系进行位置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这样,呆板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生爱学、乐学。
         二、动手操作,抽象变形象
        一年级的儿童,他们的大脑思维方式处于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而抽象思维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抽象的数学知识要先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才有助于学生适应此阶段的学习。
        如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是学生进入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但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是“体”,而不是“面”,找到并理解平面图形比较难。因此,可通过提出问题:你有办法在白纸上得到立体图形的面呢?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描一描、画一画的方法,分别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其中一个面画在白纸上,得到五种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通过教师的引导,五种图形跃然纸上,使学生直观感受“面在体上”。这样既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经验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归类等数学活动,以动促思,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各种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如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部分知识教学,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准确计算,因此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尤为重要。基于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等学习活动,进行动作或图形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数学符号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十几减9》时,利用直观图圈一圈或用小棒摆一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破十法”,能把抽象的算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理解。如:你能算出15—9的得数吗?用小棒摆一摆。让学生边摆边说:把一捆小棒打开,是10根;先从10根中拿走9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5根合起来是6根,所以15-9=6。这样,演示“破十”的过程,理解“破十”的道理。把具体的用小棒操作的过程、用语言叙述的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破十法”,为学生脱离实物直接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也为后续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三、合理竞赛,被动变主动
        数学课堂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合理的课堂竞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我认为,课堂竞赛可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知识类的竞赛,另一方面是课堂常规类的竞赛。
        例如,为提高学生2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可以不定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口算比赛。个人赛:准备同等难度的口算练习20题,学生看题直接说出得数,所用时间最少者胜。小组赛: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没有错误及用时少的那组获胜。虽然只是简单而平常的口算比赛,但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注意力也特别集中。有些孩子为了在每次的比赛中表现更好,课后在家会主动要求家长出题进行训练,提前做好比赛准备。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一年级更是奠基时期。因此,在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把课堂常规的竞赛应贯穿于每一节数学课。我认为,一年级学生首先应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包括:认真听讲、积极交流、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认真书写、检查验算等。但习惯不是老师说一下学生就能养成的,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慢慢培养出来的。因此可通过“小组积分表”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在整节课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行动听指挥(摆放学习用品、专心做练习、积极讨论交流等),能按老师要求做到能放能收,动作迅速得1朵红花;小组成员回答问题表现好得1朵红花;小组成员表现有进步得1朵红花……,一节课下来红花最多的小组获胜,奖励每个组员一个红花印章,印章可以换领老师的小礼品。在 “小组积分表”的激励作用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会渐渐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总之,在数学课中进行合理的竞赛,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四、设计游戏,枯燥变有趣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一节课的专注度是有限的,而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适时加入游戏环节,那就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活动中把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新知。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练。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生学习一年级上册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为更好巩固各数的分与合,可以设计一个猜数游戏:准备一个装有10个乒乓球并且背面是透明的盒子。游戏进行时老师或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个或任意几个球,让其余学生马上说出盒子里有几个球?按照此规则,盒子里可依次换上其它个数的乒乓球,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了对10以内各数的认识。
        又如《左右》的教学,“左”和“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位置了,有左手和右手、上下楼梯靠右走等等,如果仅仅是告诉学生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课堂气氛也会是沉闷枯燥,而且到最后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是左右不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口急脚快”游戏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左和右。在教室黑板前的地面画两个圆圈和一个正方形,学生站在正方形里,然后根据指令走到相应的位置。口令由简单到复杂:请你站到左边的圆圈或右边的圆圈(并举起左手或右手);请你把左脚站到右圆圈或右脚站到左圆圈等等。当然,为了照顾孩子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游戏的难度会根据孩子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另外,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位置知识后,在进行位置的有关知识系统复习时,还可以设计一个寻宝游戏:设计不同的路线寻找宝藏。要求:根据路线图,按我们所学的位置(前、后、左、右、上、下)行走寻找宝藏,怎样走能最快找到宝藏?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把游戏带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把数学知识融于游戏活动之中,不仅巩固所学位置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