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芳
和县历阳镇第三小学 238200
现阶段“核心素养”在教学 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自从教育理念由“双基”转化成 三维 目标 ,再到“核心素养”,反映出教育对于培养人 的综合素质能力日益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尤其是苏教版的数学教材,例题和习题素材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对待教材的问题上,教师不能只教书本知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静止地、被动地教教材,要结合学生、地区等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让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变通教材
我国现阶段的教材都是通过一些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将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教材的情境包含有数学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但由于地域差异,教材中的很多情境往往和我们身边的实际相背离,和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时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数学知识点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学生实际改换内容。而小学生认知特点是对熟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适当的变通教材内容,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我听过一节农村小学的公开课。教师根据学生所处的农村环境特点,将例1中的“一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改为“一块稻田,有水稻16行,每行128棵”,这样相比而言,学生对小区比对稻田更加的熟悉,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对于知识的传授也更加的流畅。
二.跟着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上能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材的内容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能让学生亲近,喜欢教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教材“绝对权威”的神话,认识到: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他应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它,因此,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而及时的变换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成为每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的新挑战。
苏教版第二册有一道习题:说一说50元可以买上面的哪几种玩具?有位学生没有审清题目,所买东西总价超过了50元。这位老师没有马上否定他、批评他,而是说:“下次可不要再跟粗心交朋友啦。”然后问:“照你说的去买,钱不够怎么办?”
学生1:不够的,回家叫我妈妈拿。
学生2:看看商场里有没有熟人,向他借。
学生3:跟售货员阿姨砍价。
……
就这样学生开始了热烈地讨论,课堂上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压抑感,一个让学生厌烦的应用题变成了一种“购物体验”,而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
在这节课中教师大胆探究勇于创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出发,适当地处理和变换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内容,架设连接课内和课外教学资源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使学习内容富有一定的新意和挑战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极富创造性,学生的学也极具个性化。
三.从身边找素材,超越教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能善于跟着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室的场地问题等,在原来教材基础上从学生的身边找素材,调整教材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预先布置学生明天上数学课每人带一两四驱车,学生可高兴了,还不知道老师在搞什么鬼。第二天一上课,我要求每人把四驱车拿出来进行赛车比赛,看谁的车跑得快?整个课堂热闹起来,接着就是要求其中的两个组推选一辆最快的车到讲台上进行比赛,于是一组推荐小明,另一组推荐小强上来比赛。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两辆车飞快地冲过了终点,结果小明获胜的。老师接着问:“小明比小强快多少?”“快一点点。”这时老师把小明车的车轮拿下,换上预先做好的椭圆形车轮,然后两人再来一次比赛,比赛一开始,学生就惊呆了,小明的车怎么也跑不快,而且是颠簸不平的慢慢向前走,结果小强的车过了终点很久。小明的车才到终点。比赛还没结束,教师又把小强的车轮换上正方形车轮再来第三次比赛。这次更把学生看呆了,小强的车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这时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怎么会这样呢?”这时有个学生发现了,说:“小强的车的车轮不是圆的。”老师说:“对,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教师这一问学生才感觉到,平时怎么想不起这个问题呢?结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到又熟悉,又惊讶。于是教师接着说:“你们只要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通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来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是光滑无角的,是可以滚动的,而且同圆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车轮就是根据圆的这些特性来设计的。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和研究,学生们学起来就感觉到轻松愉快。
四.注重开放性素材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教改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开放性素材的利用和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向地探求和运用知识。开放题的多向性、发散性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尽情的提出验证。把主体参与体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拓展空间,灵活合理的利用教材中的开放型素材或根据教材知识点,创设开放题进行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0以内数》一课时,教材中的最后一个练习是“乘车游戏”,春天到了小动物们准备乘车去春游,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块牌子,牌子上的数字就是他们的车号,请你帮小动物们找一找,它们分别乘的是几号车?学生利用新知识很快帮小动物们找到了各自的汽车。教学到这里其实已经达到了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应开拓、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于是,我把小猫的车牌设计成不完整的,为3(),汽车也有一辆没有号码,当小猫没找到自己的车时,适时提出:小猫找不到自己的车子,着急地哭了起来,你们快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小猫也乘上车呢?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说出了各种方案,比如:在括号里填上一个数;把车号改成33就可以了;可以让小猫和小鹿乘一辆车……这些方案不但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而且复习了许多旧知识,整节课堂由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想象丰富、思维开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消化吸纳,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材要适应各地域的差异,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十分重要。为了跟上课改的步伐,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出发,大胆的处理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还给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自主探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