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中职历史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度

发表时间:2021/4/1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1期   作者:李虹
[导读] 相比于普通历史教学来讲,中职历史教学应重视职业人才培养,使其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李虹
        南充技师学院   637000
        摘要:相比于普通历史教学来讲,中职历史教学应重视职业人才培养,使其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要想促进中职历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从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以及职业能力培养上入手,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中职历史教育事业的革新发展,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中职历史;职业能力;融合策略

前言:
        针对中职院校开展的历史教学活动来讲,与专业技能课程相比,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一定差异,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不大,学习兴趣也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历史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对此,为了全面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端正其学习态度,教师应基于对中职生认知需求、心理特点,以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制定出更完善、适合的教育培养方案,以此来提升中职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联系实际,做好各项融合准备
        首先,要具化历史教学的职教目标。具化主要强调的是要将中职历史教学目标恰当融入到中职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然后,结合具体、详细的指导思想来将中职历史教学新形态构建出来。中职历史教学主要发挥的功能有两个。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且还要将自身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基于此来具化历史教学的职教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科优势的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宏大叙事中,实现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特点的准确把握,并结合这一规律认识来将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家国荣辱观恰当引出。另外,教师在设计组织历史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以此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1]。
        其次,要重视教学评价职教元素的充实。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对教学效果做出定性、定量的考查,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践行各项职教要求。在问题引导下,应注重教学评价职教元素的不断充实。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合理划分成评价主体、评价项目,以及评价指标三个部分。围绕这三个部分来讲,要想使得教学评价职教元素得到有效充实,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对教学评价项目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在此背景下,还要进一步增强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反馈的准确性。另外,因为中职生的“获得感”是增强历史教学、职业能力培养融合度的主要目的,所以,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具体占据的权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教学评价的科学、系统与全面性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要将教师的执教思路理清楚。在明确中职历史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还要将自己的执教思路理清楚,以此来为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落实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面对历史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关系时,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主要还是在于缺少职教理念,也未对历史教学的职教价值有充分认识。在理清楚教师职教思路之后,要将其职教理念缺失,以及课程认知短板问题有效解决。通过这一过程来促使任课教师逐渐成为增强历史教学、职业能力培养融合度的主体,且在此背景下,历史教师在中职教育生态中的存在感也会得到不断提升。总之,在中职历史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授课环节与成果,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应把握各种契机,着重从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入手,设计出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训练活动[2]。
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在加强中职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做出充分考虑。一方面,要避免学生形成历史虚无主义观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进程。为此,在实际授课中,应将“中国近代史”,还有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至今的历史内容视为重点授课内容。

且在拘役讲解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在结束一个知识板块的讲解后,要及时带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给予辩证认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3]。
三、基于历史观来引申出职业观
        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都将授课目标局限在历史观的培养上,而要想进一步增强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度,还需要基于历史观的引导,恰当引出职业观这一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中职生未来面对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中职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结合具体情况,构建出更适合、完善的组织学习系统,以此来满足终身学习的各项要求。对此,教师可以围绕“历史的发展遵循着螺旋上升的进程”单独提炼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历史内容,然后给予重点讲解。以此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岗位进入门槛是不断提升的,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理想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重视起自身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意识的显著增强[4]。
四、完善职业观格局,形成学习自觉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职业观格局的不断完善,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具体的需求结构,以此来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以此来充分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提出的各项要求。受到中职学校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学习自觉能力都较为薄弱。对此,在提升学生职业观格局过程中,应努力争取班主任、辅导员等其他教学管理者的配合、支持。结合“大思政”教育理念,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形成合理、完善的分工协作局面,将学生正确历史观、职业观的培养视为重要目标,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受到“实业报国”“工匠精神”等思想意识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把握“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还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出现利益短视这一问题,避免给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判断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小我”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职业诉求。而“大我”主要指的是国家层面的发展要求。且在我国构建创新型大国的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要想为学生拓展出更理想的职业发展空间,就必须要将“小我”融入到“大我”当中。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就可以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中,将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代表人物恰当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这些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先进事迹产生深刻体会,并在学习中获得新的启示。具体来讲,就是每个时代的主题都是各不相同的,只有真正实现职业发展、时代主题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为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才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与普通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中职院校历史教学活动在设计组织中应重视与职业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在实际授课中,应联系实际,从不同层面来增强各项教学活动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度,为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从而为职业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为此,中职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着重从自觉学习意识的培养入手,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利俊.中职历史教学的前瞻性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2):35-37.
[2]陆 贵 湘 ,何 成 刚 .“历 史 从 插 图 中走 出 来 ”一——从 插 图 设计评北 师、华师 、人教版 新教材.中学历史教 学参 考 ,2002, (10).
[3] 王祝英.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探究[J].时代教育,2018(14):37.
[4] 林小晶.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历史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2019(7):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